□陈 实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以地理为思路规划发展的思潮。继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立之后,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安徽省提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其中指出,成立示范区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批复后,安徽9市1区1县正在加紧规划,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从而更大步伐、更高效率地实践科学发展观。
同样以地理为思路,从这9市1区1县向西看,信阳市地处经济示范区的西部,正好位于皖江城市带扇面的圆心处。所以,该经济示范区的大踏步发展一定会辐射到信阳,这样,我们就必须时不我待地加快信阳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基础建设,争取以互补或一体化的方式,将自身纳入到这一宏伟的国家战略规划中。这样信阳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沿海产业集聚体系中去。
下面我们来分析安徽的做法。
一、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人才的去留将决定区域经济的发达与否。据报道:“由安徽省教育厅牵头,省科技厅、经信委、巢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巢湖市具体承办,巢湖学院协办的首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2009年7月4日隆重举行。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内的省内外近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与皖江9市的企业进行了对接,9个市共有近300个项目参与对接。”
二、推进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安徽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提出,“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构筑承接平台上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抓好集中区建设,这是大规模、高水平承接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产业集聚、迅速壮大优势产业的重大举措。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的原则,编制集中区建设规划,明确开发方式、建设主体、承接重点和管理模式,并尽快启动实施。”这显然是在抓重点。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抓重点将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
三、地域产业的融合已经成熟。长三角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渐渐显现,迫切需要安徽这样的纵深腹地来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去年安徽一年引来外资的55%都是来自长三角,单向的融入已经变成互动的融入。
我们再来分析这个过程。安徽以前作为一个劳务和原材料输出大省,经济发展曾经一度较为低迷。经过长三角地区二十几年自然的经济增长,使其具备了与长三角地区同质的经济优势,安徽就发展起来了。
那么我们可以推论:
一以信阳为中心,东西南北都是广大的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们必须抓住自身优势,结合沿海,发展符合周边实际情况的经济产业,使我们的产业得到升级,从而使得包括安徽西部、湖北省、河南省的大量经济资源加速流向我们,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过自力更生的发展,有了较强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潜力之后,就要加快产业的配套规划,以更快速度配套、融入到泛长三角经济发展城市群中去。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大踏步发展,会推动对交通的需求,仅仅一条宁西铁路是远远不够的,一条高速铁路就会应运而生,交通互联的实现使信阳与沿海成为一体,那么有信阳特色的经济总会有与长三角那些城市共同和谐发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