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声

俗话说,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读《三国演义》徐庶走马荐诸葛一段,我有时就会无端为刘备担忧。

徐庶要到曹营去救母,刘备舍不得他走,送了一程又一程才挥泪分手。不料徐庶已走得不见人影,忽又拍马而回,原来他刚才“心绪如麻,忘却一语”。这“一语”便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让人担忧的是,这件事有很大的偶然性。试想,假如徐庶竟然忘了这“一语”,径直去了曹营——这是很有可能的——岂不误了刘备的大事?接下来还会有刘备三顾草庐、还会有诸葛亮横空出世吗?一部《三国演义》怕也要因此而改写吧?

当然,这不过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历史没有“假如”,对历史进行“假如”也似乎意义不大。值得探究的是,当时群雄角逐,竞相招贤纳士,徐庶为何没把他的朋友诸葛亮推荐给其他实力雄厚的“大老板”,而偏偏送给了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

其实,机遇最先向坐镇荆州、兵强粮足的刘表招手。徐庶听说刘表招贤纳士,曾上门应聘。见了刘表一交谈,徐庶发现他没什么本事,不过是一个“无用之人”,就立马走人,先炒了“刘老板”的“鱿鱼”。

曹操倒是一个很有本事的“大老板”,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兵多将广,对徐庶也很看重。但他为人奸诈,为了把徐庶从刘备那里挖过来,竟采用了扣其母为人质的下三滥手段。最后他虽然得到了徐庶,但徐庶始终不为他出一计一策。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说的就是这事。

刘备能得到徐庶也是先经过一番“被考察”的。刘备有匹名为“的卢”的快马,它虽然日行千里,但据说“妨主”,就是其主人早晚要因它而倒霉。徐庶素闻刘备是仁德之人,就故意劝他把马送给仇人。刘备断然拒绝,并批评徐庶:“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徐庶这才信服刘备,留下来帮他打天下。

刘备有了徐庶,便有了日后得到其友诸葛亮的可能。这种“可能”向“现实”发生转化的“拐点”就是曹操软禁了徐母。

刘备听说徐母有难竟然也急得大哭,马上同意徐庶去曹营救母。有人劝刘备说,徐军师掌握有大量军事机密,不能放他到敌人曹操那里去,这样还可以逼曹操杀掉徐母,使徐庶更加痛恨曹操。刘备说宁死也不做这种不仁不义之事。

于是徐庶挥挥手走了,不带走一点军事机密;忽然他又拍拍马回来了,还刘备一个更高明的“徐庶”——顶级人才诸葛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徐庶走马荐诸葛看似“偶然”,其实背后有“必然”。这“必然”恐怕就是刘备对徐庶始终讲仁德、重情义。他请徐庶当军师时是这样,徐庶要走了,他亦然如此。一个人,当别人对他有用时,他不难做到善待之;难的是,对他不再有用,他仍然能善待之,而不是人走茶凉、卸磨弃驴。

徐庶走马荐诸葛很像今天的招商引才。如果当老板的也能像刘备那样对人才讲情重义、善始善终,使他们有一个既能干事创业又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也许他们会引来更多的“徐庶”,乃至“诸葛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