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青
又到一年清明节,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周年了。很多记忆都会因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但是父亲的形象总在脑海里浮现……父亲生前为人做事认真负责、公道正派、忍辱负重、乐于助人的情景,似经典电影,一幕幕地再现在我眼前。
1922年4月,父亲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城。年少时家中兄弟姐妹多,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育,只是断断续续在私塾、学堂里学点文化。在不满16岁时,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到了山西,后又转到兵工厂学习制造和修理枪炮的军械技术。20岁那年,他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乡确山县,随后很快在正阳县与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由此开始了光辉而艰苦的革命生涯。由于当时在白区,为党工作必须秘密进行,就是在这冒着被杀头、株连家人的恶劣环境中,父亲坚定信念不动摇,毫不畏惧,毅然决定为汝南、正阳、确山三地区的共产党武装组织修造大量的军械武器,为当地的解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父亲返回确山县参加土改工作队,随后又被组织推荐到海南军区军械修理厂工作。在修理厂里,他积极学习文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的军械修理技术、钳工手艺已达到了七级水平,这样高的技工水平在当时内地是很少有的。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放弃军队优厚待遇回到了家乡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父亲当时的技术水平在信阳市几十家国有企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两次参加组建信阳市高压开关厂,研究开发和生产出多种高压电器产品的工作,为发展信阳高压电器工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父亲因被扣上“白专”典型的帽子,后又说被抓壮丁当国民党兵是“反革命分子”等一些不实之词,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离休后,父亲又响应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号召,率先办起了机械加工厂,使自己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入了新世纪,父亲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事,逢人就说:“现在的年代真好,懂科学、会技术的人,有了用武之地。”,“实干兴国、实干致富,实干才能大发展、大变化。”他还想实干大干一番,可毕竟是84岁的高龄了。2005年6月初父亲安祥地走了。他没有怨气、没有悔恨,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虽有艰难、挫折和受屈辱的时候,但他在人生的舞台上还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精彩辉煌是一生的主流,父亲无愧于人生。
父亲一生胸怀博大、宽以待人。记得被扣上“白专”典型、“反革命分子”帽子后,有些人还对父亲进行人身攻击,利用大会和小会进行批斗,父亲也始终坚信这不是真正共产党人所做的事情,这种做法也不会长久。后来一切不实之词都得到拨乱反正,父亲仍然是技术专家。原先参加批斗父亲的一些人觉得对不住父亲,有的解释、有的道歉,还有的到家中向父亲痛哭流涕、赌咒发誓。对他们,父亲总是微笑,给予宽待和安慰,不记前仇,表现出了一个男子汉的博大胸怀!对父亲的做法,我们开始就想不通,还为父亲抱不平,后来还是理解了父亲。他常说:“做人首先要有胸怀,不能斤斤计较、事事较劲,才会有作为,才能无愧于人生啊。”仔细想想,慢慢品味,的确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还经常督促我们学习文化、学习技能。他用自己亲身经历,这样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要发奋学习,要掌握知识,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我的弟弟、妹妹都很努力,先后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然后又接受了高等教育。我参加工作36年来,养成了每天必看电视新闻、必听广播、必读报的习惯,还爱对一些重要文章进行摘抄,写些读书读报的体会。我也收藏了各类书籍10000多册,时常翻阅,获取精神食粮,丰富精神和文化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对自己的工作、取得的一些成就和人生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父亲的一生很节俭朴素。上世纪50年代,父亲的工资收入每月就近百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可父亲对自己的吃、穿、住是低标准的,从不乱花钱。我记得父亲那时每周日带上工厂发的澡票和理发票,到市东风浴池泡泡澡,休息休息,头发长了理个发,然后再花上几角钱到大排档,喝碗信阳糊辣汤,就是他的一大享受。
父亲爱劳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工区路两侧荒地很多,父亲利用下班后和节假日休息时,带着我们去开荒地,然后种上蔬菜,平时勤浇水浇粪、勤管理。父亲种的菜在厂区数一数二,也成了工区路两侧的一道风景线。
父亲的一生平凡、勤奋、朴实。他虽没留下家产万贯,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心中,父亲就是一面旗帜,他对人生坚定的信念、为人的博大胸怀、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助人为乐的品德,是我们学之不完、享之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