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苗在演出中 |
为参加“星光大道”,崔苗的总开支超过120万元:榆林市各级政府拨款25万元,私人无偿赞助55万元、剩下的40万元是她向亲友和银行贷的。
2009年,“星光大道”曾毫不吝啬地将镁光灯聚焦在一个23岁的陕北姑娘——崔苗的身上。7月21日,当她那高亢悠远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时,众评委和观众一致认为她就是当之无愧的“周冠军”。之后,她又一度成为过“月冠军”,直到半年后止步“10进8”的淘汰赛。
不是原来想的那样
走上“星光大道”之前,崔苗只是一个月收入不到2000元的白酒推销员。
在饭店推销白酒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崔苗干得有滋有味。客人喝她推销的白酒,她就亮嗓子给客人唱陕北民歌。开心的时候,她也会去路边的卡拉OK摊上吼两曲。
2005年夏末的一天,崔苗在路边唱卡拉OK。一位老太太说:“姑娘,你唱歌的水平完全可以上‘星光大道’了。”这是崔苗第一次知道“星光大道”。
不久后,一位热心人听了她的演唱后,送给她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和500元的盘缠,鼓励她去“星光大道”试一下。可这一次,崔苗连栏目组报名处的门都没有找到。
从北京回来后,崔苗要上“星光大道”的决心更坚定了。她不再模仿别人或是自己跟着感觉唱,而是开始拜师学习。
从2007年开始,只有小学文化的她连续给“星光大道”栏目组写了200多封自荐信,还自费买来演出服,请来舞台导演把自己的演唱制作成光碟,邮寄给“星光大道”,但都泥牛入海。
后来,经别人介绍,她认识了榆林市文工团艺委会主任张胜宝。因为工作关系,他曾和“星光大道”的工作人员有过往来。
在张胜宝的极力引荐下,2009年7月初,“星光大道”方才向崔苗招手——进京参加周赛。直到这时,崔苗才恍然大悟:上“星光大道”并不是自己之前想象的那样——一个人去北京,然后到舞台上去吼一嗓子。
惊动县财政局
张胜宝帮她编排了很有陕北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崔苗原本的想象,而这些节目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演职人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她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8000枝从延安运来的山丹丹鲜花铺满了整个舞台。在演唱《三十里铺》和《东方红》时,不仅邀请崔苗的父母、乡亲来助演,陕北元素中窑洞、水缸、石磨、石狮、纺车、横山老腰鼓等图片或实物也被一一搬上舞台。
崔苗四次进京,所有人都是飞机往返,单次机票开支就近10万元。而在北京期间,所有人的食宿和劳务费,每天的开支也都在万元以上。崔苗每次上舞台的服装都不一样,这些开支全都要由选手一方自己承担。
以“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闻名的清涧县得到消息后,毅然给崔苗拨款5万元,要求只有一个,到时候要对全国电视观众重点推介和宣传清涧县。
清涧县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打造“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石材之乡”的品牌,但效果一般。和国内许多贫困县一样,年财政收入仅有2000万元左右的清涧县急需外界企业的青睐和光临。所以,崔苗“进京”也被清涧县视作最好的招商引资渠道。
基于这个原因,清涧县各方先后为崔苗拨款25万元,其中15万元由县财政划拨。
榆林作家姬晓东感叹说:“原以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大众娱乐节目,是平民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但通过崔苗的故事,我们才知道,要站上这个舞台,除了一手技艺和一个团队之外,还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做保障。”
还能走多远
如今回到榆林的崔苗,陕北口音依旧。但她的脸上已经找不到当初在“星光大道”舞台上的自信、骄傲和调皮。离开了崔苗的“星光大道”欢笑依旧,而走下“星光大道”后的崔苗却心事重重。
她很单纯地希望通过在榆林举行巡回义演,来取得政府部门的继续支持,她甚至希望政府能出资送她去北京的艺术院校深造。
为此,她给有关部门写了很多封信,但无奈的是,这些信都没有得到答复。
今年1月22日晚,从“星光大道”成名的崔苗在陕西的一家宾馆参加一场演出。临出场前,主持人特意报幕说,《赶驴》和《陕北说书》这两个节目的主演崔苗曾在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中露过脸……可能是因为主持人的强调,也可能是因为节目的确精彩,现场观众给崔苗的掌声明显要热烈许多。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付给崔苗3万元的演出费。但让她始料不及的是,3万元在给两个节目组的参演人员分配了一圈后,分文不剩。“其他人都分了,惟独分到我就没有了!”
事后,崔苗哭了,哭得很伤心。不是因为被“星光大道”淘汰,也不是因为自己名下还背着40多万元的债务,而是因为一次“出场费”的分配不公。
崔苗说,她当下最紧要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出场”,积攒“出场费”来偿还自己名下的债务。至于去北京学习进修,如今,这个想法已经搁浅了。
(《看天下》李勇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