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长江 姜树海)3月17日上午,即将踏上返乡之路的安徽籍农民刘奎明,来到淮滨县公安局麻里派出所,向民警深深鞠躬,并激动地说:“谢谢警察同志!你们对我这位外地农民太好了,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我这几百元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

事情还得从几天前的一个下午说起。当天下午,淮滨县公安局麻里派出所民警在街道巡访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目光呆滞地在雨地里徘徊。见此情景,民警急忙上前嘘寒问暖,并将老人请到了所里。

到值班室后,民警给老人端来一杯热茶,并问他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很快缓过神来的老人便向民警们诉说了他的难处:他叫刘奎明,今年63岁,家住安徽省涡阳县临湖镇,刚从上海来到这里。今年1月他在上海一建筑工地给一位姓廖的包工头打工,应得工资850元,可廖某却在一分钱没给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工地,后来老人多次寻找就是找不到廖某。老人听工友们说廖某是河南淮滨麻里人,年龄40岁左右,具体叫啥名、住哪里不清楚。想到春节期间廖某可能回老家,于是老人就专程从上海赶来麻里。可到了淮滨人生地不熟,只能在街道上转,看能否碰到廖某。

了解这一情况后,麻里派出所民警立即开展走访调查,从辖区群众那里得知,麻里街道有个叫廖某的曾在上海当过包工头。民警随即通过公安信息查询系统,调取了廖某的户籍资料照片,让老人辨认,老人一眼就认出了此人就是廖某。于是民警找到了廖某的家,可当时廖家只有廖某的妻子和孩子。民警便向其妻说明来意,但其妻却说这事她不管。民警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廖某去了山东。于是民警想方设法找到了廖某的联系方式。在电话里,民警耐心细致地做其思想工作,从《劳动法》和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廖某被民警的一片真情所打动,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当即表示,将及时把拖欠的工资付给老人。

在民警的努力下,3月16日,廖某将拖欠老人的850元钱汇给了老人。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