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名牌,就想起了“三鹿”,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一朝毁于假冒伪劣;说到名牌,也想起了信阳毛尖,自1915年至今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三鹿”的惨痛教训,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痛定思痛;信阳毛尖的惨淡经营,终于树起了自己的名牌。创业容易守业难。“三鹿”的惨败,又不能不让信阳毛尖引以为戒。这就是——拿什么来保护我们的名牌!

然而,近年来,信阳毛尖的市场经营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就在距信阳毛尖成熟、采摘还有一段时间的今天,假冒信阳毛尖的外地茶叶,已经在偷偷地、源源不断地运往信阳……据《信阳日报》民生新闻记者暗访报道,时下,在浉河区的浉河港乡龙潭村、东双河镇等地,上千人早已赶到绿茶早熟的四川省,制茶设备也早已运往该地,正在按照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进行批量生产,其中不乏一部分炒茶能手。炒制好的茶叶通过物流公司运往我市的主产茶区囤积起来;待四川的活干完后,他们打着时间差,又像候鸟一样来到湖北,继续炒制仿冒信阳毛尖的茶叶运到我市囤积起来,等信阳毛尖的采摘期一到,便拿出来在市场上销售。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种仿冒的信阳毛尖,在条、形、色等外观上,一般人是无法将其与真正的信阳毛尖分辨开来的,消费者极易高价买假货,上当受骗。于是,真正的信阳毛尖便在“高手”仿制的假冒伪劣茶叶中,委屈地毁掉了“一世英名”。倘若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信阳毛尖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信阳人的悲哀!

翻开信阳毛尖的发展历史,我们想起了1915年,车云山出产的毛尖茶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魁。至今,算来也有近100年了。驰名海内外的信阳毛尖,在新中国刚成立后,不断获得殊荣。1959年,信阳毛尖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信阳毛尖获得了国家银质奖;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信阳毛尖得了金奖;1990年,在广州举行的国优名茶复评中,信阳毛尖荣登国家金奖宝座;1991年,在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信阳毛尖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信阳毛尖久盛不衰,日新月异,殊荣连冠,确让信阳人为之自豪。更让我们自豪的是,自1992年5月信阳举办首届茶叶节至今,历经十几届,信阳毛尖香飘海内外,名扬五大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力争把信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产销地,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江北茶区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由茶资源大市向茶产业强市的跨越,进而把信阳打造成为中国茶都……

信阳毛尖确实成为全国的名牌了。然而,名牌是需要保护的,并使其日益成为知名的品牌。而品牌不但要有名,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品质、品格。这就需要增强品牌意识,重视品牌保护,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则是保护名牌的重要途径。因为,品牌不但是效益,而且是形象和名片;失去了品牌,就失去了生产力,失去了诚信和魅力。

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从根本上对名牌的保护!这就需要调动全市的力量,形成上下联动、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为信阳毛尖这一名牌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牢固树立假冒伪劣不除、知名品牌难保的理念,虔诚地保护好我们的“信阳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