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夏宗明 钱洪波 虞 静)去年以来,新县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文章,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县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完成超级杂交稻、双低油菜种植任务;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山场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全县粮、油产量分别达12045万公斤、2761万公斤。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产量为 243.8万公斤,产值达2.55亿元。全县建成农业生态园、生态养殖基地和特色养殖小区57个,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1500亩。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新县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网站,成立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扶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等流转中介组织,兑现土地流转各项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72.6万亩。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新县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全年足额发放各类补贴1.1亿元,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394元。成立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全县资金互助社发展到17家,发放支农资金5.6亿多元。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企业11家,实现利税1.27亿元。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扶持引导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3家,带动农户2.56万户。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县整合涉外劳务培训基地、职业高中等18所培训学校,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建成完整的国内国外务工培训体系。各乡镇也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2009年,新县劳务输出达7万人,其中国外劳务输出700多人,引导性培训1万多人,有1700多人拿到了各类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