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工业污染很严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造成第一污染的产业是农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很大程度上这是源于化肥的过度使用。
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就曾表示,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实际上我们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其中主要是氮肥生产。
氮肥工业是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则需要消耗大量水和电,属于典型的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1008家重点能耗企业中,氮肥企业占165家。
除了高能耗,中国的耕地经过近30年的过量使用氮肥之后,农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已经越来越低。河南农业厅土肥站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每年施用的300多万吨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去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
中国最好的农耕用地大都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因此,过量的氮肥大部分都流入水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饱受污染之困,接近不可治理状态,最大的难题同样是农业面源污染。
在温铁军看来,今天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需要扭转,畸形的化学农业需要被遏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阻碍正是在于过往的发展模式中业已形成的利益集团。为了降低农资产品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对化肥的生产和运输,国家实行了诸多的补贴政策。但在执行层面,这些优惠政策造就的利润却被各地大大小小的化肥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所攫取。
“首先可以做的是减少氮肥行业的补贴,设定化肥生产和使用的减量目标。其实研究早已能够证明可以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将现有氮肥使用量减少30%到50%。”温铁军说,农业是一个污染防治近乎空白的产业,农业污染的治理不可采取末端治理,只有生态农业才是中国解决面源污染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南风窗》 田 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