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试验区建设如何向纵深拓展?农村工作如何稳步提升?对此,市委书记王铁在今年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无论是土地流转,还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抑或是金融创新,都需要产业做支撑。只有兴一方产业,才能富一方百姓。”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巧干,在产业上做文章,在特色上创品牌,在效益上求突破,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应当清楚,创新巧干,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支撑,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说,我市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目标,发展特色产业是必然的要求。要想将特色产业发挥出规模效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巧干,独辟蹊径,闯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兴农之路。

农业无特色,注定无出路。农业有没有附加值,靠的是深加工;农业有没有更大的附加值,靠的是品牌意识、品牌开发和品牌经营。重要的是,农业有没有特色,靠的是产业链条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这样的综合效益越好越强,特色也就越明显、越持久,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效的特色产业。我市在实现农业新跨越中,倍加需要这样的特色产业做支撑,支撑起现代农业的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我市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夯实“底子”,调优“牌子”,趟出“路子”,逐步迈向现代农业,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百亿斤大关,相继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带、经济林果示范带、速生杨树开发带,以及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同时,各县区大打绿色牌、珍稀牌、品质牌、野生牌,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大、人大我优上下工夫,产生了聚集效应,涌现出一批花卉之乡、板栗之乡、银杏之乡、淮南猪之乡、柳编之乡、油茶之乡,打出了茶叶、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品牌。但是必须承认,我们与一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兄弟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在理念、产业、品牌、创新等方面,确实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创新巧干,加力追赶。

创新巧干,是为了加快形成支撑跨越发展的特色产业,但绝对不是投机取巧,脱离实际地瞎干、蛮干。培育壮大支撑产业,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式审时度势,大干苦干加巧干。尤其是这个“巧”字,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针对我市而言,创新巧干培育支撑产业,要从影响农业发展的人力、土地、科技、资源和政策等五大要素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新的途径。

产业支撑,需要创新巧干。仔细分析我们的农业现状,信阳的特色产业优势在哪里?优势就在特色中。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更是一个有特色的农业大市。我们的山、水、资源甚至空气,都富有特色,饱含个性。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从宏观上,按照着力优化种植结构,(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