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3月8日电(记者 张兴军)多年气象资料和生育期观测资料显示,粮食大省河南的冬小麦各生育期表现出提前趋势,全生育期则呈现缩短趋势。

记者从河南省气象局获悉,1981年-2004年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显示,河南省冬小麦自返青到成熟的各生育期均表现出提前趋势,其中以拔节期提前最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存在每10年缩短1.3天的总减少趋势。夏玉米所有生育期则表现出延迟趋势,以成熟期延迟程度最大;夏玉米全生育期天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每10年增加2.1天。

相关分析认为,上述变化与气候变化高度相关。其中,导致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在于,2至5月平均气温的上升和3月日照时数的增加;而6至9月份总降水量减少是造成夏玉米生育期延迟的主要原因。

另有监测显示,气候变化还可能给河南省冬小麦品种布局产生影响。对比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61年-1990年和1991年-2008年两个时段气象资料发现,该省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发生北移。相关图表显示,1990年以前时间段,郑州、开封、商丘三地处在0℃等温线以北,而1991年至今,上述三地已处在0℃等温线以南。

据了解,就河南省的小麦种植而言,通常情况下,0℃等温线以北麦区以弱冬性品种为主,以南的麦区则是春性和弱冬性品种的杂混区。由于0℃等温线的北移,弱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扩大。

但河南省气象科研所研究员余卫东指出,虽然理论上说,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扩大,但由于小麦发育进程加快,拔节期提前,加之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小麦受冻害和晚霜冻的风险仍然很大,因此建议豫北和豫东地区不宜盲目扩种春性、弱春性品种,应多保留偏冬性品种。

在近年来农业部门发布的全省小麦品种布局指导意见中,上述建议均得到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