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人正提着一捆柴火准备烧火做饭。

□本报记者 孟 磊 文/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日前,记者在走进乡村采访时,发现大山深处有一位今年已经105岁的高龄老人——王光珍,记者走访了这位老人,了解了她长寿的“秘诀”。

王光珍老人出生于1905年1月15日,现在和孙子一起居住在平桥区高粱店乡鲍冲村。老人年龄虽然已经过百,但身体状况良好,除了视力有点模糊和听力有点下降外,日常生活根本不需要孙子们特别照顾,仍可以自理。

采访中记者发现,“闲不住”是王光珍老人长寿的主要特点。老人的孙子今年46岁,据他介绍,老奶奶风风火火地忙活了大半辈子,如今能享清福了,却总是闲不下来。白天不是在院子里喂喂鸡、搓搓麻绳,就是在后院清理菜园,或者在房前屋后拔枯草、捡拾柴火。平日里吃饭从不挑食,一日三餐以素为主,不沾一点烟酒。老人的孙子还说,从记事起,就没见老奶奶生过病吃过药。现在老奶奶的生活很有规律,不论春夏秋冬,都是天亮即起床,天黑即休息。老人长寿的秘诀就是按时作息,多运动,多吃素菜少吃肉。

在老人居住的后院,记者看见院子内不光是四处的角落里堆满了柴火,连一间和房子大小差不多的棚子下也堆满了柴火,院子的屋檐和墙上还到处挂着晒干的扁豆、丝瓜。老人的孙子介绍说,柴火都是老人平日里捡拾的,那些蔬果也都是她种植的。

当记者看见王光珍老人时,很是吃惊。老人精神矍铄,走路脚步稳健,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百岁老人,倒更像农村里记者经常见到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记者问老人多大岁数,老人清晰地回答:“105岁了,腊月初一‘过生’(农村口语,指农历腊月初一出生的),属羊,是清朝宣统年间出生的人。”老人还告诉我们,她全家共计10口人,平时没什么事,她就在村里转悠。“我的孙女不在家,她屋子旁边的杂草,我搬个椅子坐在那挪动着就给她收拾了。要是不干活我心里发急,干点活了身子骨觉得还舒服点。”

老人的孙子告诉记者:“因为牙齿都没了,老奶奶平时很少吃肉食,最喜欢吃的就是青菜,把青菜煮成糊状就米饭吃。逢到农历初一、十五和二十三这几个日子,不要说肉食,连猪油都不沾,只吃斋饭。这个习惯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在老人睡觉的房间,记者看见老人的床铺上铺了两层棉被,垫被下面还铺有一个电热毯。老人的孙子说:“老奶奶一点都不糊涂,神智非常清醒。大概在五、六年前,老奶奶使用的电热毯因为质量的原因有一天半夜突然着火了,老奶奶发现后,起来先是把电源插座上的插头拔掉,之后才去前院喊我们,告诉我们着火了。”

随后,老人的孙子又把我们带到后院外面的山坡上,指着一大片树林子说:“这片树林子里原来都是荒草杂树,人都走不进去,后来老奶奶没事就搬个小椅子坐在那拔草、砍树枝,你们看,现在已经成为一片干干净净的树林了。去年重阳节,区里民政局的人来看望慰问老奶奶,当时他们在村里怎么也找不到老奶奶,最后我才发现她还在这片树林子里拔草。”

看见记者拿起手中的相机拍照,老人站起来捋顺了头发,还把身上的衣服拍了拍。老人的孙媳妇告诉我们:“老奶奶特别爱干活劳动,有时我们不让她四处活动,她还生气,说她坐着爱打瞌睡,多干干活吃饭还香些。老奶奶的记忆力最近两年差点,前些年好得很。虽然她不识字,但农历的日子记得一点都不错,有时我们也记不住什么日子了,反倒还要问问她才知道。她的衣服除了大件的是我们拿去洗,小件内衣从来不麻烦我们,都是自己洗。”

老人的孙子最后告诉我们,乡里的领导逢到过节时都会来看望慰问老人,“在老人100岁寿辰时,我们小辈的还特意为她举办了寿宴,邀请了亲戚和邻里为她祝寿,当时区民政局和乡里的领导都来了,给老奶奶送来了慰问金、寿面、蛋糕、鲜花。快过年的时候,区民政局和乡里的领导还特意到我们家给老奶奶又送上了慰问金和米面油等食品,预祝老人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临别时,我们也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