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伯
现代汉语词典对灰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其一曰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东西;其二曰尘土,某些粉末状东西;其三曰特指石灰;其四曰木柴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其五曰心态消沉、失望。第一种解释是灰的基本义,而第二种解释更符合大众口语有关灰尘的普遍意义。
灰尘无处不在。灰尘和任何人的一生一世都要纠缠不清。在你不知不觉之间,灰尘在你的鼻孔耳洞聚集,在你的眼角发梢潜藏,在你的指甲壳下幽会,甚至在你的气管肺叶上淤积。在人体以外的器物上,灰尘更是屡见不鲜。不知何时,卧室的地板、书桌的桌面、沙发的扶手、衣架的底盘、窗子的平台、阳台的躺椅、皮鞋的鞋面、汽车的玻璃……悄悄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而那悬在高处的吊灯、夏日转动不已的扇叶、不断被敲打的键盘……不经意间也积聚了让人目眩的灰尘。而那衣柜内挂衣的不锈钢横杆、手机不见天日的主板、钟表全部被包装起来的内核,往往也会粘附些许微尘,让你惊愕不已。
灰尘不可小视。一个人如果对灰尘没有认识,总是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邋遢龌龊,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污秽不堪,这个人绝对是慵懒没有条理、办事不讲效率的。如再往深远处探究,你可能还能看到这类人,人生没有方向、生活没有情趣、生命不讲质量。其家室无处不在的尘灰,折射的是其心灵的空虚、思想的腐朽甚至还有生活的糜烂。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也。即所谓“脏人何堪重任!”相反,一个爱干净的人,其必然是有条不紊,且办事讲求效率的。而这干净之所在,往往有名花奇石珍画异草与之匹配,其生活的情趣与生命的质量同龌龊之人相比,显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排斥灰尘,追求洁净达到痴迷的人,人们称其有洁癖。有文学作品塑造一女局长很爱干净,达到痴迷程度。任何人入其家室,进门都要换上拖鞋,再套上一次性塑料鞋袋。她家中地板与碗筷一般干净,掉在地板上的米粒,她都捡起来放入口中;其卫生间放拖把的池子,也擦得光亮照人,家人洗澡脱落在浴室地板的体毛,再卷曲细小也逃不脱她放大镜的“照耀”。不说蟑螂苍蝇蚊子之类在其室内横行肆虐的可能性了;那嘴脸光艳,心灵龌龊之人,绝对难入她的门。
那洁癖女局长,首先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接着把家及家人弄得很干净,再接着把其主持的单位弄得很干净。一年下来,论其成就,一个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远远不能总结!洁癖,有何不好呢!干净之人,可钦可敬可信。
圣经说,人本是土,终归于土。直白地说出了一生同尘土抗衡斗争的人们终将要变成尘土,回归大地。以此劝勉世人看淡俗世,珍惜时光,积德行善。好吧,让我们日日清洁自己,待最终回归之时,大地会因我们个人“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