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棉

有一种“地震”不分地域,天天都在发生着,那就是阴阳大裂变,其中,家庭、社会、人性是三个震源,男女邂逅是“地层”的挤压。这挤压便喷涌出“三潮”:“试婚潮、情人潮、离婚潮”,其势汹汹,发出巨大的轰鸣之声。轰鸣声由情之歌、爱之曲、失恋的长叹、期待的辗转、邂逅的惊呼、相遇的浅笑、交接的喘息等组成。其间又有毒药、匕首、手枪和卧轨者、跳崖者、断头者。

危机和畏惧,令人们慌不择路。新《婚姻法》出台前夜,全国离婚率急剧上升,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到法院排队离婚的场面。婚姻专家认为,中国家庭的稳定系数在缩小,家庭解体的比例呈现出增长趋势。现代人的婚姻价值观已与传统有了极大差异,80%以上的人考虑以离婚来解决不美满的婚姻。

如果在欧洲待过,或许毫不奇怪。当你一个礼拜两次走入一个家庭,你会碰到两个不同的主妇,却无法判断谁是妻子谁是情人。而中国情景如何呢?大有追赶之势。多少年多少代,人们见面打招呼:“吃了没有?”突然间,这招呼变成:“离了没有?”。这句话蕴藏着巨变,折射出婚姻关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关系,而是松散的开放式的婚姻关系。面临竞争、挑战,婚姻也面临着分化、组合。早年武汉有某女,芳龄28,已结婚离婚6次,年均结婚一次,已被人拍案惊奇。其后不久,广州有对男女制造了一天内结婚又离婚的闹剧,但如今这一记录已被缩短为一小时。看来,一纸婚姻契约已不再是锁定夫妻关系的钥匙。

人们总以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安全、最具柔情蜜意的社会组织。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弄得疲惫不堪的人们总是试图到家庭中去寻找慰籍。男人们把家庭比做“宁静的港湾”,女人们把家庭比做“避难所”,似乎“世间无静土,唯有家庭静悄悄”。其实,家庭又何曾“静悄悄”过呢!现实是残酷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撕下了蒙在家庭上的温情面纱,在西方社会恐怖主义盛行的今天,暴力席卷了人们感情生活中最后一个宁静的角落——家庭。家庭暴力,因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

以前,女人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在外人面前,也总是竭力掩盖事实的真相。被扇肿了的脸庞在外人面前成了营养过剩、脂肪堆积的结果。但是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一位女性被丈夫扇肿脸后,跑到办公室就对她的男同事诉说,男同事边安慰边给她热敷,转眼间,热敷变成了热吻。此女说:“是一个周末,我们原本在工作,后来却情不自禁地热吻起来。我俩的婚外情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善良的人们编织着蓝色的梦,这梦太美、希望太多,以至使充满抒情色彩的家庭愈来愈不堪重负,这种新的沉重负担使家庭的形象被扭曲。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他们所需要的那么多的温情和爱、那么多的独立和自由。家庭不是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孤岛。在大改革大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情感很快就被周围充满敌意的社会所同化,和社会一样在大跨越大流动,其色泽斑驳,有乌鸦的翅膀、灵蛇的肚皮、雄狮的鬃毛,更有疯狂之决斗、密谋之仇杀。残酷的社会生活卷走了人们心灵中的最后一片乐土。

叫响“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转眼间,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应运而生,随之应运而生的,卖青春的如嗡嗡蜜蜂;包“二奶”包“二爷”的勇往直前。善良的男人女人猝不及防,夫妻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竞争上岗”越来越明显化,“第三者”公开宣战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夜是夫妻,明夜还不知睡不睡到一个枕头上。鲁迅先生那句“爱情需要时时更新创造”之名言,被许多男女特别是“前卫”的男女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是这句名言的本意被扭曲了滥用了。

托尔斯泰早就看透了:“人类曾经经历过地震、瘟疫、疾病的恐怖,也曾经历过各种灵魂上的苦闷。可是在过去、现在、将来,无论什么时候,他最痛苦的悲剧,恐怕要算是婚姻悲剧了。”有一个叫人刮目相看的数字摆在我们面前:近两年,全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杀人案中,大多数都与性犯罪有关。它表明法的力量在败给情欲。法,作为情的对立物,历来是约束众生心理和行为的一道铁堤,现在铁堤在松动。露水情缘,临时夫妻,相当于游击队,四处出没,行者无踪。更大变迁是“丁克”家庭的出现,性爱和性享受成了婚姻的主题,性无能性冷谈成为婚姻关系的“杀手”。人们把“性福”放在了生活的首位,并成为衡量生活的尺度。有位职业女性坦言她和丈夫的私生活:“才生活5年,他‘性’趣缺乏,本女‘性’趣勃勃。我不能白耗青春,我要让青春放出异彩,于是,我有了性伙伴,妙不可言,欢乐无限。”

地球地震,顷刻发生。家庭地震,发生瞬间。前一种震,地震专家说,无法预测无法防。后一种震,《非常牵手》说可以预测可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