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崔万伟)“感谢党和政府!”刚领到今年两个月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息县城关镇西街居民刘学英激动不已,“没想到我就给领导写一封信,反映老伴常年有病,希望政府能够救助,刚过一个月就解决了。”

在息县,类似刘学英写信、上网发帖、手机短信反映情况得到解决的还有很多。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息县各级领导干部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改善民生,有力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在坚持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息县大力推行网上信访,工作人员定期浏览网页,能及时答复的,当即回复,重大信访问题,下载整理、立案交办。对一些民生问题,群工部与国土、城建、民政、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沟通,共同回复,正面引导,积极维护息县良好的发展形象。2009年,全县收到网上信访31件,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回复和查处。

搭建民意沟通平台。息县部分群众,尤其是个别在外务工人员,喜欢把信访诉求编成短信,利用手机(电子邮件)发送给市县主要领导,或反映情况,希望给予解决;或反馈意见,表示感谢。息县对2009年收到的11件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与领导阅批的群众来信一样重视,该告知的告知,该办理的办理,并及时与信访群众进行沟通,疏导情绪,反馈情况,确保满意。

加大改善民生力度。息县通过领导包案、会商督办和帮扶救助等机制,先后化解一大批社会各类突出问题。坚持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信访疑难问题专项救助基金,不断加大对贫困群众生活生产的帮扶救助力度。2009年,息县拿出104万元对11起信访疑难案件进行帮扶救助,使其全部息诉罢访,有力奠定了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