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光

“这个提案如实反映了中医的现状。”

“这个提案代表了中医界的心声。”

“通过这个提案,我们看到了信阳中医的希望。”

这是我市一些著名中医专家在一次市政协提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所发出的感慨。他们所说的提案,是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撰写的《振兴中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群众的生老病死 是最大的民生

关注民生、服务大局是政协牢记的使命。新年伊始,为使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在本次政协大会上得到更好的体现,市政协开始了对民生问题的意见征求。

带着对民生问题的强烈责任感,1月中旬,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一行来到市卫生局,就“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向中医管理部门人士征求意见。

“全市八百万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民生问题的焦点之一。在这方面,中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市卫生局分管中医的副局长周大典,向市政协调研的同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带着职业的热忱侃侃而谈:中医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化遗产,它是面向芸芸众生的医疗体系,具有 “简、便、廉、验”的医疗特色。政协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光投向中医,这个突破口选得好!

面对看病贵 人们怀念李亚乔

“一把草药治病,一把草药救命。多么神奇呀!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之所在。”周大典副局长和中医科唐科长很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在中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能小窥中医的作用。

他们介绍说,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这些病的预防治疗,在病理、药理、医理上都比较成熟。一个中医医生可以完成对病因的诊断和治疗,花费只在几元、十几元之内。而西医则需要多个诊断环节和较长时间,花费则在几十元、几百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全应该弘扬中医这个优势。

他们感慨地回忆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市卫校附属医院有一个中医叫李亚乔。他看病以开药便宜而被群众交口称赞:两三毛钱一副药,七八毛钱治个病。上点年纪的人至今仍对他念念不忘,与今天老百姓抱怨“看病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直陈“四个衰落”

带着调研的收获,市政协的同志动笔撰写了《振兴中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个提案。在充分肯定我市中医事业的进步成绩的同时,提案指出了中医面临的困境。

“名中医”的衰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信阳各县区都有一批出身中医世家、从医经年、医道高明的“名中医”。但是现在,“名中医”基本上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中医医疗队伍的衰落。全市乡村中医人才严重匮乏,中医队伍的素质也令人堪忧。

中医医疗市场的衰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医在医疗市场上占据半壁河山,但现在,中医医疗市场严重萎缩。

中医医疗理念传播的衰落。过去,中医医理知识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如今,青少年甚至中年人也对此知之不多。

拯救中医、振兴中医两大工程

这些建议是否符合实际?1月26日,市政协提案委、调研室又特邀我市中医界专家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

座谈会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热烈场面。中医专家们把闷在心中多年的话都掏了出来,提出一条条建议。

老中医董长富提出:“名中医”是中医事业的灵魂。一个“名中医”可以带动一片市场,带活一个医院,带起一支队伍。我市应制定计划,尽快培养出一批“名中医”。

“新农合政策带活了乡卫生院,促进中医也要有政策创新。”平桥区中医院院长提出独到见解:“应像国家促进家电产品下乡那样,对中医实行补贴,鼓励群众看中医,激活中医就医市场。”

市第二中医院著名中医张俊生、汪光军恳切建议:“对受群众欢迎的特色专科,政府应有专项资金支持发展。”

市中医院副院长李柏林呼吁:要加强中医科学的宣传教育,振兴社会对中医优势的认识。

座谈会形成了一个共识:我市应分步实施拯救中医和振兴中医两个工程,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使中医相对衰落的局面有较大改观。

一份浓缩为2000字的提案提交给了市政协。薄薄的几页提案,却是沉甸甸的。它代表了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久久期盼,也折射出了政协委员对民生关注的浓浓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