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海俊
如今,在罗山县东铺乡龙泉村,举目眺望,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到处呈现一派文明、整洁、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景象。这是该县农业扶贫办创新工作机制,“村内”实施扶贫开发,“村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两大开发”联手形成合力,共建和谐文明新村的一个缩影。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三届人大代表、罗山县农业扶贫办主任余胜明,谈到农业扶贫开发工作,余胜明如数家珍。余胜明说,2009年,罗山县在全省35个县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10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同时也是全市唯一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扶贫开发前十名的先进县,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成绩始于辛勤耕耘,鲜花全靠汗水浇灌。在谈到取得的成绩时,余胜明深有感触地说,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是抓好整村推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近年来,罗山项目资金逐年增长,年均递增40%以上,2009年创纪录地突破3000万元,连续5年获得县委、县政府跑项目争资金特等奖。同时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力整合资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提高效益。近年来,全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00万元,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4100万元,群众投工折资1500万元,社会帮扶捐资600多万元,投入资金总量达8800万元。资源整合,合力攻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有了雄厚的资金作保障,罗山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快速推进,按照“五通两建四改一增”的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已有3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新修村组户水泥路325公里,解决了12万人行路难问题,新建人畜饮水86处,使近8万人用上了安全自来水;新建沼气池4500多座、卫生室45个、文化广场28个等,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谈到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辉煌成果时,余胜明欣慰地说,罗山农业综合开发本着“打造精品、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对山、水、田、林、路、渠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三个环节。首先,立足民意规划,激发群众参与。在项目规划中,因地制宜,尊重科学,顺应民意。项目区规划服从于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重点安排节水灌溉工程,大力装备U型渠道,节约成本,增加旱涝保收田。其次,立足生产发展,着力打牢基础。重点实施了砂石路、生产桥、U型渠、过水涵、路道林等工程。近年来,累计财政投资4558万元,新建电灌站6处,硬化U型渠、T型渠道156公里,配套建筑物3638座,硬化农用道路6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耕地面积10.8万亩,改善灌溉耕地面积11.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960万公斤,油料66万公斤。再次,立足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农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在硬化渠道上积极推行美观、节水、节地的U型渠,在道路建设上将砂石路硬化为水泥路,在林网建设上将用材林、防护林、观赏林、经济林合理搭配,使项目区田园披锦绣,道路换新装。
在谈到2010年的工作时,余胜明激情满怀,踌躇满志,他说:“夺红旗不易,保红旗更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团结拼搏,艰苦奋斗,铆足干劲,锐意创新,让‘两大开发’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块大田里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