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信阳之所以能够荣获“百姓信任的产茶地”称号,不仅在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还得益于资源优势,更不乏人文资源的传承。
“光圆细直多白毫”、“汤清色浓后味甜”,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和多种维生素的信阳毛尖,以其无可比拟的外观和潜质,拥有其它茶品种所不具备的内涵。“北纬30°优质茶叶生产带的发现,对指导茶叶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产茶区的调整,促进产业化的形成。”谈及“百姓信任的产茶地”之荣誉,河南省青联会副主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市工商联副会长、信阳文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新告诉记者:“你看,信阳的茶园不施化肥、农药;信阳的茶叶,可以手工采摘、炒制,生熟锅分开,薪柴供热,竹帚揉制,手工甩条,木炭烘干,密封保存,来不得半点异味。在倡导‘绿色理念’的今天,信阳毛尖独特的生产工艺名副其实。”
“掐指算来,从1850年我的爷爷周祖勇那辈算起到现在,我们周家的茶叶手工炒制技艺传承了一个多世纪了。今生今世,我跟茶叶结了缘,为了伴……”在海拔七八百米的浉河区浉河港乡黑龙潭村天心寨茶场上,翠绿的山峦坐拥层层茶园,错落的茶树长出嫩叶。农历庚寅年正月初六,首届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信阳市民间艺术大师周祖宏,跟记者说起延续信阳毛尖茶叶的手工炒制技艺这个话题。
环境造就人才。从小耳濡目染家里家外、山下山上整个茶事生产过程,龆龀之年的周祖宏便对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10岁的周祖宏就在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学习茶叶的生锅炒制工艺;1970年,18岁的周祖宏跟随父亲开始学习茶叶的手工炒制工艺。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敏而好学的周祖宏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认真总结,汲取教训,潜心钻研,反复实践,在继承祖业的同时,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周祖宏发展了制茶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在熟锅环节之后,新增了“去朵(去杂质)”、“拉烘”环节,丰富了周氏茶叶炒制工艺。周氏炒制工艺流程,非常注重茶锅的清洗、生熟锅的火度把握,炒制的黑龙潭信阳毛尖的外形与内质,被茶叶专家称作上乘,堪称精品,清香浓郁,口感香甜……30多年来,周祖宏发展毛尖茶叶传统手工炒制工艺,如鱼得水,日趋成熟。尤其是历届茶文化节的举办,为其提升茶叶炒制水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搭建了崭新的平台。他先后被表彰为“信阳十大炒茶能手”、“茶叶生产技术能手”。握住周祖宏满是老茧的双手,记者感到:这,不仅仅是茶山人勤劳智慧的翅膀,更是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接力棒。当我们见到第五代传人——周祖宏的二女婿刘强时,的确为大山深处的周师傅继承传统而不沿袭、创新而不守旧的胆识与气魄所折服!
山水育毛尖,茶乡放眼界。从1992年开始,信阳连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信阳茶叶节”。尤其是2004年,“中国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一信阳茶文化节”,信阳以茶文化为媒介,政府搭台,经贸唱戏,让世界了解信阳,让信阳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了信阳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之所以能够成为信阳的特色产业,得益于各级党委、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自1992年首届茶叶节开始,信阳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9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做大做强我市茶产业的战略决策,制定并实施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150万亩,茶叶总产值由2006年的10亿元增加到50亿元。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第一支撑,已逐渐成为信阳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全市有10个县区、l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80万亩,开采面积55万亩,2007年茶叶产量2000万公斤左右,产值约15亿元。全市茶农约l00万人(含涉茶人员),人均茶叶收入约2000元,占年收入的50%以上。全市有万亩茶园的乡镇20个,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茶园40余处,国有茶场和乡村集体茶场及个体茶场1200多个;全市拥有茶叶加工企业306个,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50余户,茶园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500多户;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艺馆、茶楼80多家。目前,全市茶园向百万亩目标迈进,社会总收入(包括加工、包装、贮藏、销售经营增值)10亿元以上,年创农业效益2.5亿元,创附加效益1.2亿元。茶叶生产专业村的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