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海俊

罗山县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每年为北大、清华输送6名优秀学子,在这块热土上,教育事业为何始终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光彩夺目,闻名遐迩?罗山的教育事业为什么长盛不衰?在市两会期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市人大代表、罗山县教体局局长陈国刚。

陈国刚谦和地说,罗山教育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饱含着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罗山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的博大情怀是我们办好教育的坚强后盾。县委书记郑志强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排忧解难。县长许远福经常关心教育,指导工作。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在农村中小学建立联系点。县财政每年投入中小学建设资金均在2000万元以上,该投入的足额保证,该配套的一分不少。全县上下时刻想着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浓浓的尊师重教之情如春风扑面,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奋发有为。

谈到罗山教育成绩时,陈国刚告诉记者,近年来,罗山县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核心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一是紧抓质量不放松。教育质量快速攀升,高招本科录取人数每年递增上千人,罗山培养的优秀学生遍布全国各地。2008年和2009年每年都有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统招录取,创造了自恢复高考以来的新纪录。素质教育百花齐放,2009年7月“八国峰会”召开之际,罗山高中学生方治乾作为中国青年学生代表,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第五届”青少年八国峰会“。二是紧抓发展不放松。2003年以来,罗山县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课桌凳更新、现代远程教育和教学设备配备等“六大工程”,先后新建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200多幢。迅速崛起的新罗高已是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全县人民心目中的骄傲。2007年罗山先后代表河南省迎接了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和国家“两基”工作检查验收,为信阳和罗山争得了荣誉。国家教育督导团领导评价道“没想到罗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这么好,管理水平这么高”。三是紧抓服务不放松。将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工助学、顶岗实习成为全国推广的办学经验,吸引了众多学生慕名前来学习,职业教育累计培训实用技术人才达20多万人,每年仅劳务一项就为罗山挣回10亿元。县中等职业学校由此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罗山县由此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目前县中等职业学校扩建项目已全面启动,新校占地300亩,总投资1.3亿元,将为试验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四是紧抓作风不放松。县教体局带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精诚团结,拼搏进取,始终牢记使命,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展示了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五禁止”、“十不准”规定,树立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有付出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成功。2002年以来,罗山县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在全市率先通过全省“两基”巩固提高验收,率先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率先实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率先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工作都走在发展的最前列,全县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每年均有50多项教育工作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2008年被省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

“罗山教育事业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谈到2010年的罗山教育,陈国刚激情满怀。他说,全县教育事业将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目标,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听到陈国刚代表的感言,我们相信,罗山教育一定能昂然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