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梁 鹏

眼下正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记者在河南郑州、商丘等车站采访发现,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务大军的主流,而且与父辈“打工挣钱,回家盖房”的务工轨迹不同的是,这一代农民工消费型务工特点突出,而且更重视权益和今后的发展空间,有了崭新的发展诉求。

在河南劳务输出大市商丘,火车站内外密集的人流中,20多岁的年轻人几乎占了一多半。他们衣着鲜艳、时髦,手里只拎着简单的手提袋或者旅行箱,有的甚至两手空空,和人们心目中农民工外出“大包小包铺盖卷”的印象截然不同。

在和他们交谈中,这些年轻人几乎都是一口不带乡音的普通话。一些在南方打了几年工的年轻人,说话还有了明显的南方口音,而且大方、健谈。

23岁的山东曹县小伙徐冷外出务工已经6年了,先后去过青岛、天津、厦门,这几年一直在厦门一家建筑公司,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带他去厦门的堂兄和他同在一家企业,每年能给家里带回三万块钱,而小徐每年最多能带回家1万多块。

他说,年轻人花的多,也好玩。“我每年都要去旅游,厦门周边的景点都快玩过来了。”

夏邑县的小伙刘永升在东莞一家企业打工,每月能挣到1800元左右,记者问他每个月是否寄钱回家时,他腼腆地笑着说:“也寄,不过很少啦!”他说,南方花销大,年轻人也喜欢消费,比如买点衣服、换个手机,买个MP4,出去玩一玩什么的。

与上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解决温饱、攒钱回家置业不同的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务工更加注重改善生活,开拓眼界,融入城市。

夏邑县的张贵芹外出务工已经有10多年了,经过多年积累,现在在东莞开了一家饭店做起了老板,员工已经有30多人。她说:“现在的年轻人哪里有攒钱的,都花了用了。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去南方了,出去打工成了边打工边消费了。”

商丘市是内陆中原传统的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出省务工的人员达到220万。商丘市职介中心主任夏晓军说,现在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的四成以上,成了绝对的主流。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思想解放。过去打工是挣了钱再回来,现在是挣了钱改善生活、融入城市。他说:“他们和大学生一样都想留在城市,但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是有了工作想留下来,一个是先留下来再找工作。”

商丘市睢阳区老虎屯乡的小赵外出打工3年了,现在在深圳一家企业流水线上当班长。记者采访时,他正带着6个同乡去深圳。23岁的他显得信心十足,说:“现在那边正好缺人,我这次带他们出去,找个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肯定没问题。”他告诉记者,去了都要和企业签协议,我们要是觉得条件不满意,也可以要求企业尽最大可能改。

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更加重视。夏晓军说,新一代农民工最看重的是两条,首先是现实的待遇,其次是未来发展的机会。即使工资高,但如果吃住条件不好、管理不够人性化,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

“年龄大的人问得最多的是社会保险这些,年轻人最关心的是待遇和晋升机会。”上海思考电机人事部部长陶庆来商丘市招工已经几天了,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不满足于老是当工人,而更关心能够提升素质,关心有没有培训、晋升的机会。

今年27岁的谭炎从湖北十堰专门到商丘来参加当地举办的招聘会。一身西装笔挺的他告诉记者,他在广东、福建一带都打过工,这次来商丘主要想找一个将来能有发展的管理职位,而不是老当一线工人。他说,内地和沿海的工资水平差距在缩小,而且内地发展潜力大,如果在这里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能和企业一起成长发展。

新一代农民工的观念变化在生育等问题上也表现的格外明显。夏晓军说,农村一般都生两个孩子,有的还想办法多生,但我们这一代很多只要一个孩子就够了,而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很多人回老家不像以前是建房娶媳妇,而是自主创业,就是买房也往县城里买,有些出去打工的家里本身就有生意,出去就是为了学习回来扩大生产。

(新华社郑州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