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海俊

2009年,罗山县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市、全省率先开展,被国家列为全国首批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原省委书记徐光春、市委书记王铁等领导对罗山县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劳动保障报》、《河南日报》等多家主流新闻媒体都对罗山县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在市人代会上,记者采访了市人大代表、罗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熊行铭。

记者:熊局长,您好!罗山县新农保工作开展得很有特色,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罗山模式”,罗山还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我想请问,你们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是怎么考虑的?

熊行铭: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较弱,特别是农民在参加了新农合,初步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之后,对开展养老保险的要求非常迫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缩小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罗山县借助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东风,从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和关注民生的理念出发,建立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记者:听说罗山县在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2个月内,就有20多万农民参保,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重的任务,你们是如何实现的?

熊行铭:为了保证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政府又能承受,2009年5月,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罗山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成立了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级联动机制: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宣传工作做到“四个一”、“六个有”。“四个一”,即政策解读、宣传口号每个家庭一份;对照表每个参保人一张;宣传读本每名公职人员一册;领导调研、经验交流、日工作进度简报每天一期。“六个有”,即广播有音、电视有影、报纸有文、手机有短信、网站有信息、宣传队有节目。做到政策人人讲、车子村村转、喇叭天天响,宣传铺天盖地,不留死角。创新载体,精心实施。在起步阶段抓示范:及时召开动员会,在每个乡镇精选2个至3个基础条件好、党组织战斗力强的村先行示范,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由各乡镇书记、乡镇长担任试点村“村长”,并选派优秀干部到试点村帮助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保工作的展开。在推进阶段抓宣传: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宣传引导,我们在全县开展了“个十百千万”活动,活动开展后,有174个村的参保率在60%以上。在决胜阶段抓攻坚:到2009年6月底,全县还有57个村安排在第三批。通过深入了解情况和认真分析,我们决定开展“五个一”活动,集中攻坚。“五个一”就是:一个目标——参保率在60%以上;再召开一次动员会;每乡一支宣讲队;每村一个宣讲组;一村一策,制定一套推进措施。到2009年7月30日全部完成了参保任务。加大财政支持。县财政共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新农保奖励资金、办公费用及基金补贴等,并投入5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发了新农保软件管理系统,实现了县、乡联网,群众可以随时在县、乡服务大厅查询系统上,查询政策法规和个人信息,真正实现便捷服务。加强机构建设。县里及时成立了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设12名全供事业编制,各乡镇成立劳保所,每乡镇3人,负责新农保经办工作,保证了新农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记者:罗山新农保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给全市提供了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经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熊行铭:新农保的实施,首先是改善了民生,惠及了数十万农民群众。农村居民由“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变“社会养老”成为现实,消除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其次是实施新农保锤炼了干部,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在开展新农保工作中,全县1万余名干部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部下到乡村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基层干部的作风得到了一次大检验,能力得到了一次大锻炼、创业热情得到了一次大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一次大巩固,社会民情得到了一次大调查,淳厚民风得到了一次大展示。再次是实施新农保弘扬了新风,彰显了罗山社会和谐。新农保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尊老敬老、扶老济困、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形成,进一步密切了家庭关系、亲朋关系、邻里关系,使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得到一次大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