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兆本
【记者点评】
从浉河区供销社扎实推进“新网工程”、“复活工程”、专业合作社建设,重树服务“三农”的新形象,编织服务“三农”的新网络,搭建服务“三农”的新平台,全力恢复服务“三农”职能的一系列新举措,不难看出,什么是真正为“三农”着想,什么叫真正为“三农”服务!
浉河区董家河供销社成功引资建成了全区农村规模较大的鸿宇连锁超市,为基层社资产的综合利用积累了经验;浉河港供销社综合部改造后,不仅资产增值百万余元,还解决了职工养老金问题;谭家河供销社徐家岭网点改造后,建筑面积将是原来的3倍……这是浉河区供销社多措并举服务“三农”的一个个典型事例。去年以来,浉河区供销社注重发挥服务“三农”的职能,调动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编织服务“三农”的新网络
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思路,浉河区供销社变“开办门店”为“编织网络”,把“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作为服务试验区建设的抓手,作为供销系统的“一号工程”、“希望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效益。
该供销社“编织的网络”,一是农民消费便利网。该供销社对现有的100多个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点进行改造、整合、优化,提升为农服务的水平,统一标识、统一编号,迅速建成了一批惠农、为农、利农的小超市或连锁便利店。二是农资供应放心网。该供销社加强对系统40个终端网络店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严把农资进货关、储存关和销售关,坚持“三项承诺”,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供销社经营网络,净化农资市场。同时开展科技服务、信息咨询、上门送货、预约订购等服务。去年以来,向农民供应各种优质农资7000余吨。三是再生资源循环网。该供销社对原回收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了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和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恢复了再生资源回收业务,力争做到村村有收购点、乡镇有收购站,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烟花爆竹安全网。该供销社坚持“宁叫经营受影响、不叫安全出问题”的理念,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安全标准,打造全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网,完善安泰烟花爆竹配送中心设施,大力推进“611”工程(6个以上市内配送站、10个以上乡镇网络店、100个以上终端零售网点),配送能力达到20000标准箱。
搭建服务“三农”的新平台
该供销社紧紧抓住“供销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特点,重点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寻求突破,探索多元办社、多层次联合和多形式合作,在领办、创办的过程中以“无偿服务”为原则,以诚信为本,走“一乡一特”、“一社一品”的合作之路,实现合作组织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推进,领先于全市供销系统。目前,浉河区供销系统领办、创办较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10个,入社农民518户,辐射带动农民5000余户。10个专业合作社各具特色,一社一品,有茶叶、龙虾、板栗、干豇豆、食用菌等产业。其中,联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绿野板栗专业合作社、益农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已形成“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模式,拥有注册商标,拉长了产业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助农增收中起到了较好作用。
挖掘服务“三农”的新潜力
去年,该供销社围绕新时期供销工作的特点,尝试性地提出和推进“复活工程”(即恢复供销社“服务三农”的生命活力)。2009年1月至11月,该供销社采取优质资产强化、一般资产升级、边缘资产联合等办法,完成经营服务网点升级改造4200平方米,正在规划改造的服务网点6900平方米,改造后资产运营收入增加90%。其中,北京商场升级改造工程以合作共赢的招商引资方式,取得了资产增值、运营收入增加的综合效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的“双提升”。
2009年,浉河区供销社实现商品购销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20%。浉河区的“复活工程”工作经验在全市供销系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