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陆绩“怀橘遗亲”等孝敬老人的佳话,千古传颂,流传至今。张大菊坚持20多年孝敬老人的典型事迹,不仅是我们在建设魅力信阳的征途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的闪光点,更是精神层面的重大收获。

毫无疑问,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老人多而长寿,寿而常乐。有关方面指出,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5岁以上老人总数已过亿,是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据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最新调查,信阳市60岁以上老人达97万人,占总人口的12%,老龄化程度直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几十名。这表明信阳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增强了。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转型、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一些地方孝亲敬老风气日益淡薄,养老孝老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家庭子女虽多,老人依然生活困难;有些“空巢老人”形单影只,寂寞无助。所有这些,是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因此,把孝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举措。“心存感恩,学做真人”,为人父母者,有义务、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人从“孝”字开始,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深刻含义。一个年轻人,要具备很多的美德,其中,孝顺、恭敬是最基本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敬。敬是精神上的慰藉,养是物质上的保障,只有养敬兼备,才算是真正的孝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先哲的教诲,道出了“敬”之于“人”的重要性。敬是一种亲情、一种温馨、一种眷恋、一种精神上的关怀。老年人需要精神上的关爱,不仅在于他们作为“人”而需要关怀,更在于他们因步入晚年而在心理上有更多的精神渴望。人到老年,既是思想上最成熟的时候,也是心理上最脆弱的时候;既有荣誉感,也容易有自卑感;既有宁静感,也容易有孤独感;既有恋子之情,也容易有厌世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比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一碗饭、一件衣、一床被、一杯酒、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回倾诉、一次沟通……要知老人心、察老人意、解老人惑。开展孝亲敬老活动,大力倡导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孝亲敬老的行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关爱,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坚决反对虐待老人、侵占老人财产等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勇于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宋林逋《省心录》)。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

点点滴滴是爱心,丝丝缕缕见真情。“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春节来临,让我们怀揣一颗颗孝亲敬老的心,增进代际情感,弘扬慈孝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孕育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