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兆本

把生态、环境与资源等相关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现代环保农业经济循环链,是商城县上石桥镇花农胡修新一生的追求。3年的探索与实践,胡修新成功了。如今,一个现代循环型农牧生态产业经济模式正在上石桥镇排涝河畔悄然诞生。

春节前夕,记者在商城县上石桥镇党委书记李向阳的引领下,驱车出镇政府向西,沿着笔直的乡村水泥路,直奔胡修新的旺霖绿化苗木合作社。在合作社三间蓝白相间的简易房前,记者见到了合作社理事长胡修新。眼前的胡修新皮肤黝黑,身披浅灰色西服,看上去不像农民。当说明来意后,他显得有些腼腆,倒是李书记快人快语,看不出吧,他原来可是“白领”啊,曾经在汪岗乡当过农村信用社主任,前几年主动辞职“下海”当起了“老板”。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胡修新,2003年从信用社辞职后,先后在兰州、宁波、苏州搞园林绿化。他告诉记者,信阳有着丰富的园林绿化资源,商城县的桂花驰名全国。2006年,胡修新从苏州返乡后看到许多农民已经不种地了,他心里就想,为什么不能吧这些“撂荒”的坡地租过来作园林绿化基地呢?于是,胡修新就回到家乡上石桥镇双河村,与村支书卢万才商量此事,在卢支书的帮助下,他先后说服了20多户农民,在村边排涝河旁租了50亩坡地,干起了绿化苗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50多亩坡地变成了拥有9000棵桂花、3400棵广玉兰的苗木基地。当农民看到胡修新的苗木如此的赚钱,纷纷要把土地租给他,一下子他的苗木基地发展到了近200亩。

为了把事业做大,胡修新在县工商局专门注册成立了旺霖绿化苗木合作社,并与近百户农民签订了15年的租地合同。胡修新是个聪明人,他在种植苗木时发现,苗木长高了,随之而来的是地里的杂草也长高了。为了减少成本,他在苗木园内养起了20000只“笨”鸡。这招果然灵验,鸡能消灭园子里的野草,鸡粪又是花木最好的肥料,真是一举两得。胡修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按现在规模,每年施肥就得40000元,养鸡后这笔钱不仅省了,且20000只鸡按市场批发价每只30元,一年能挣60多万元,这还不算鸡蛋。在双河村,农民许道秀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种一亩地除去成本也就是200元至300元纯收入,如今,我把地租给他,可净落300元的纯收入,加上我外出打工,一年也能挣上两万多元,而且,我再在他园子里种6亩花生,又能再挣1200元,这还不算我每年给他打工挣的上千元的收入。

农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利益,而胡修新也通过土地流转换回了拥有30000棵桂花的绿化苗木,望着碧绿如海正茂密成长的桂花、广玉兰、雪松等苗木,胡修新自信地说:“10年后,我不仅可以收回200多万元的投入,而且还要将双河村变成商城最大的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