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信阳大地,全市各级政府把这场农村改革的大戏演得精彩纷呈。市委、市政府要求,6个管理区、开发区作为重点单位,要率先实行城乡一体化。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6个成员单位之一的潢川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胡海华。
在谈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时,胡海华告诉记者,潢川经济开发区虽然是一个工贸小区,没有直辖的农村农民,但是仍要按照市委的统一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强有力措施,突出农民新村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目前,开发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胡海华说,我们辖区内的农民新村,是原被征地农民的集中安置区,目前居住人口近1000多户4000多人,采取“统一规划、农民自建”的方式,已建成两层联体安置楼近千套,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但由于当初规划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致使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差,安置区内农民反映比较强烈。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后,我们决定对安置区重新完善规划,实施全面改造。一是按照城镇建设标准,再投入1000万元,进行区内道路、供排水管网、绿化、亮化、公厕、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安置区内8条共6公里长的道路正在施工,已有部分工程竣工,今年上半年可全部建成。二是新建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农贸大市场。三是已建成一座两层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四是借助廉租房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设200套共10000平方米廉租房,目前三栋楼主体已封顶。五是招商引资投入1000万元,建成一所拥有24个班、可容纳1000多学生的小学,已投入使用。六是安置区居民全部完成了“农转非”,现居住人口劳动力大部分在开发区内工商企业就业。另外,对属规划区内的其他三个村农民近万人完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和各种测算工作,等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后,即可实施。
胡海华充满自信地表示,潢川经济开发区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把农民安置区基本改造成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农民新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魅力信阳建设上谱写华章,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