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 颖)为切实改变农村党员作用难发挥、先进性难体现的现状,浉河区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党员的权利、义务、职责进行量化,突出“四化”管理,积极构建农村党员目标管理新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
党员职责岗位化。该区围绕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四议两公开”推广等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农村无职党员的年龄、文化、特长、爱好等特点,设置了参政议政、科技示范、社会治安维护等21个岗位,明确了每个岗位应履行的职责要求。每位党员针对岗位自愿选择报名,竞争上岗。党员上岗后,采取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个人述岗、群众测评等措施,对每个党员进行定位管理。
党员活动定期化。各村党支部、党小组结合党员从业现状、居住分布的实际制定党员活动计划,确定好党员活动日,定期开展党员活动。村党支部每季度开展一次全体党员集中教育活动,党小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员活动。
党员管理定量化。该区把党员管理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量化标准,进行目标管理。一是学习教育。主要包括撰写笔记、心得体会等,学习内容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等。二是组织生活。主要包括党日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等。三是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包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情况、在关键危难时刻的表现、履行岗位职责和参加志愿服务队情况。四是组织纪律。主要包括执行党的各项政策、遵纪守法、按时交纳党费等内容。
党员考核制度化。该区建立了“两评一考”制度,即党员互评、群众测评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优秀党员年终进行表彰奖励,对基本合格党员进行谈话,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改正方向,并对情节严重或两年以上被评为不合格的党员进行严格的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