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1版)

便民利民让人民满意。全市法院从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入手,视当事人为亲人,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句问候、一杯热茶、一声送语,换来了当事人的理解与支持。设立了导诉台,发放诉讼风险告知书26787份,解答各类法律咨询13471人次。实施司法救助案件1234件,缓减免交诉讼费用273.4万元。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乡村院落、街道社区巡回审判案件12397件。通过假日法庭、上门立案、预约开庭等方式,为工作较忙的当事人及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方便。

亮点三:和谐司法——互让共赢,案结事了

调解工作结硕果,老区盛开和谐花。在深入开展“调解年”活动中,不断探索做好调解工作的新路子。市中级法院总结的“五心五步”调解法打开了调解工作的新局面,形成庭前、庭中、庭后全面调解,立案、审判、执行全程调解和院领导、庭室负责人、承办人全员调解的“三三”制调解机制。刑事自诉案件调撤率达100%,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撤率达85.08%;民事案件调撤率达72.45%,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完善行政纠纷协调机制,以“圆桌”审判方式审理行政案件136件,有效化解行政纠纷。

社会法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界参与、司法推动”的原则,积极开展社会法庭工作。全市已设立社会法庭19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5%,聘请社会法官2638名。去年8月以来,全市社会法庭共成功调处纠纷967件,得到团中央和省平安建设考核组的充分肯定,我市被评为全省法院社会法庭工作先进单位。

亮点四:阳光司法——审判公开,接受监督

公开审判提升司法公信力。积极推行“阳光审判”,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凭有效证件接待群众旁听案件审理188767人次。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1255人次审理案件760件。全面推行立案公开、庭审公开、举证公开、判决结果公开、执行结果公开、办案纪律公开等制度,同时在申诉复查、减刑假释、缠诉信访等案件中积极推行公开听证制,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取信于民。

文书上网为审判公开迈出坚实一步。截至2009年6月24日,全市法院11个网站在全省率先全部开通,中国法院网在首页头条以《信阳两级法院网站全部开通、领跑河南法院网络化建设》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全市法院文书上网率达到97.46%,高出全省法院平均上网率2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六位。

亮点五:规范司法——强化管理,公正高效

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工程。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完善电脑随机分案、审限预警、案件催办制度,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完善绩效考评规定,出台法官绩效考评办法,建立法官业绩档案,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业务指导,将量刑纳入庭审程序,进一步增强量刑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推行典型民事案件研讨评议制度。去年举行了一次典型民事案件研讨评议会,对9起典型民事案件进行了评议,通过评议逐渐缩小分歧,统一法官裁量权,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改革审委会制度,细化审务管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设立刑事、民事行政专业委员会,调整充实9名同志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有效发挥了审委会在确保案件质量效率、统一法律适用和总结审判经验方面的作用。

亮点六:廉洁司法——从严治院,公信立院

全市法院坚持从严治院,狠抓廉洁司法,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组织中层干部到信阳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将“五个严禁”和“五禁止、十不准”印成卡片,人手一份随身携带。聘请145名廉政执法监督员,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监督。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严厉查处违法违纪人员。

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2010年的钟声早已敲响。在通往“人民法官为人民”这条光辉的道路上,全市法院将迎难而上,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人民司法事业、为魅力信阳建设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