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又是一年春来到,俨然成为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2010年的春节晚会即将在喜庆、祥和的鞭炮声中拉开帷幕。那么,虎年春晚能否虎虎生风?我等凡夫俗子拭目以待。

这些年,关于CCTV春晚是否应该取消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诸如为什么一定是6个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主持人送对联?为什么歌坛新人只能在联唱中露脸?为什么郭达总要拍脑门?为什么巩汉林总是那么羸弱?为什么赵本山总是塑造狡黠农民的形象?为什么结尾非得要唱《难忘今宵》……还有细心的观众为CCTV春晚总结出“潜规则”:“春晚为啥大多是熟脸?”、“春晚到底有没有‘钱规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应该说,CCTV之于春晚,无不极尽谋划:一是“开门办春晚”。虽然说春晚的大门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敞开的,然而,跻身其间的凤毛麟角,只有舞蹈《俏夕阳》、《飞弦踏春》、杂技《抖空竹》、小品《招聘》屈指可数的节目曾一度亮相,舞蹈《俏夕阳》、小品《招聘》产生了很大影响,毕竟引来了“源头活水”。二是“推新人”,如汤灿、杨光等。但是,气魄与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很多观众“只见老面孔,不见新颜”。诚然,这跟演员们混的圈子有关。本山大叔“拎茅台闯春晚”的经历早已被观众熟知,走后门上春晚的传说更是由来已久。一位歌手的经纪人承认,现在谁也不敢明目张胆收钱了,但歌手们和经纪公司积极培养同导演们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同一起跑线上,谁不愿意用熟人呢?正如原语言类统筹所说“……每年春晚就是一些熟悉的人做一次熟悉的游戏。”三是“遗珠再用”。君不见,元宵晚会上亮相的多半是被春晚“毙掉”的节目。这远远比不上枪毙节目时导演组们欠下的一个个人情。春晚某宣传策划人透露,只能在日后想办法弥补。“都得在心里记着,有什么好事想着大伙儿。”

尽管厥词不断兼有诟病,但CCTV春晚向来都是乐此不疲,从未丧失过办春晚的信心、动摇过办春晚的决心、放弃过办春晚的雄心。除了要为大客户——数亿老观众负责之外,每年春晚赚得的巨额的广告收入,岂敢言弃?盖因每年春晚的软硬广告堪称CCTV的“开门红”。据悉,2002年春晚为其带来2亿元广告收入,2006年接近4亿元,2009年直逼5亿元。恐怕今年有可能收入超5亿了!

悉数观众有关CCTV的春晚议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办春晚尤其是CCTV操办的春晚,既要坚持格调昂扬,导向正确,又要考虑雅俗共赏,兼顾各方,怎奈众口难调,的确不易!何况,年年届届全都是CCTV“包办”,如此这般,机制体制照旧,面孔形势依旧,谈何容易?尽管如此,历届春晚剧组仍然信誓旦旦地“一心为创新,一味要出彩,一定会成功”,“海阔天空”去挖掘,“声嘶力竭”抓创作,绞尽脑汁搞创意,千方百计来策划,往往是事与愿违,“外甥打灯笼——照旧”,遭来亿万观众的褒贬不一,始终逃脱不了“一锅烩”的窠臼。

借用蔡明的台词,“这是为什么呢?”从某种程度上说,节目的好坏不重要,而观看春晚本身却更重要。春晚历时20多年来发展的足迹证明,由个别人关起门来“掌控”“操办”春晚的机制、体制早已不合时宜了!否则,必将导致活力的枯竭。所以,春晚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问计于民,而不能总是束之高阁,处于海市蜃楼般的境地。惟有开门办春晚,春晚才能常办常新,才能青春不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愚见,既是“国人瞩目”,又是“演艺龙门”,春晚筛选演员和节目的环节,至少该让公众参与、和国人交流,从而真正办成全国人民的盛会。况且,就目前的沟通手段之现代,渠道之畅达,可操作性极强。CCTV不妨在网站上开辟网民投票专页;可在电视报上刊登选票;可设置热线电话,像1984年首届春晚那样允许公众参与点人点歌(如若不然,当年李谷一的《乡恋》尚难出炉)……所有这些,无论从CCTV自身宣传的角度,还是公众参与的角度,该是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闷声发大财”,不如“倾囊报国人”。即便是站在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高度,理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