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常 征)2010年,平桥区将紧扣“八篇文章”,瞄准农村改革发展重点,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这些精品工程是:改革示范村。着力建好93个市、区、乡镇级示范村的饮水工程、丰产工程、人居工程、新农保工程。打造流转园。按照“质、量、新、好”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加快流转规模,建成百亩、千亩土地流转精品园,规范流转合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行机械化服务,把精品园建成土地流转的示范基地、人才创业基地、农民致富基地。培育互助社。发展精品示范资金互助社30个。发展合作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改革发展有力抓手,推广一批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知名度高的合作社的先进经验,建成50个精品示范合作社,并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建设“孝心院”。今年,该区财政将拿出150万元设立“孝心基金”,把敬老院工作人员的补贴纳入财政供给,在一个乡一个敬老院的基础上,推行所有敬老院达到“一塘、一地、一圈、一沼、一场、一室”的“六个一”标准,让所有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建设民工园。进一步完善该区劳动、科技、扶贫、教育“四位一体”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万名新型农民培训任务。依托CCC国际劳务培训输出机构,积极开展劳务培训,为农村改革发展输送人才。打造人才园。建成百个人才创业示范园,落实奖励、优惠政策,引导机关干部带职带薪走出机关到农村展才华、赛本领。建造文化屋。按照“个十百千”(一个书屋、百套桌椅、千套图书、万人次阅读)的标准,建设百个精品农家书屋,规范管理,全天候免费向农民群众开放,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创建平安卡。积极推进平安工程建设,在全区226个村全部建立高标准哨卡,把平桥区建成平安平桥、幸福平桥,打造成为全市社会稳定工作的新亮点、全省乃至全国平安建设新模式。
此外,平桥区将继续采取“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等方式,丰富“金桥工程”,实施“温暖工程”,搭建“回归工程”,为外出务工党员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又讯(记者 常 征 通讯员 余 涛)“超市就在家门口,就医不用到处求,家用电器应有尽有……”顺口溜颇为形象地反映了息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一年来的变化。城乡一体化的大推进,堪称去年该县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经典之作”。
据该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县20个乡镇有110个农民新村开工建设,其中初具规模的48个,已入住农户6900户;全县流转土地50多万亩,其中耕地40万亩,今年可望复耕土地1.2万亩。
结合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县长余运德表示,我们要认真系统总结2009年全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的初步经验,继续在“八篇文章”上下工夫,力求实现更大的突破。
狠抓舆论宣传。该县将系统总结试验区建设的好做法、新经验、好典型,积极与市级以上媒体沟通联系。县级媒体要深入到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到基层发现新闻,挖掘典型。
重中之重全力抓。该县县委明确要求,全县领导干部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来抓试验区建设,继续完善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试验区建设工作制度,继续落实好领导干部当“村长”制度,抓出实效,作出示范。
树立典型示范抓。今年该县将继续通过财政奖补扶持、职能部门引导规范等方式,加大培训典型力度,争取在城乡一体化、农民合作组织、金融创新、社会保障、人才投入等八个方面多出典型,提升品位,继续做大做强彭店乡靳国栋“香仔豚”、包信宏扬养鸡、峰刚面粉厂等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典型,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农村改革发展。
严格督查推动抓。该县继续实行现场观摩交流会制度,宣传学习先进,推广经验;继续实行推进会制度,对相对落后的乡镇或某专项工作召开推进会,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完善考评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鞭策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