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月28日电(记者 李丽静 单纯刚)医疗、教育、住房、出行……一件件事关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今年河南省“两会”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从郭庚茂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的议案、委员的提案,无不折射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统筹城乡共发展。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加快重点市级中医院建设,建设改造30所县级医院、100所乡镇中心卫生院、5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万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记者感言:将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同时提高到年人均120元。这个同时提高,一锤定音,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群众“同病同价”。所谓“医保变化一小步,民生建设一大步”。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房价的走势,我觉着可能还有一个往上拉升的过程,因为全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随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阻击房价过快增长和一线城市房价过快波及二线三线城市。”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刘洪涛:“农民进城了心里还想着家,因为农村有他的家,有他的地,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宅基地和城市经济适用房之间的联动,来解决落户城市农民的住房问题。”

记者感言:河南省用土地调控房价,去年全省开工建设廉租房10.1万户,今年再争取建成10万套以上。但能享受廉租房的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夹心层”盼望着政府调控楼市的力度能再大点,步伐能再快点儿。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董永安:“2010年,河南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达到850亿元,铁路、航空两项相加达500多亿元,在公路、水运、客运场站建设方面,将达到260多亿元。高速公路方面,到今年年底通车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2012年将突破6000公里,继续保持通车里程全国第一。”

记者感言:“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一直功不可没。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近年来在公路建设、铁路、航空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成为拉动沿线经济的最有效载体之一,还有效解决就业,促进消费。

河南省政协委员卢一博:“‘4050’(大龄)人员的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建议省政府除量体裁衣,为大龄就业群体量身打造一批岗位外,还应制定长期计划,如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转换能力;对录用大龄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政策或税收的优惠等。”

记者感言: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百姓生活。政协委员们正在用他们身边的生活透视社会矛盾与问题,并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社会前行。

河南省政协委员黄庆星:“全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河南省2009年的中职招生已近70万人。但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困难。我建议改变政府投入方式,变财政直接投入为按各校当年合格毕业生的人数投放,这样既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兴办职业学校,也可以在减免学生学费的基础上吸收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

记者感言:教育兴亡关系国家盛衰,每年的“两会”,教育是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河南省政协委员肖群兰:“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但特色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少,不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记者感言: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正在涌动的旅游热潮,成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缩影。

河南省政协委员付开道:“‘如厕难’是城市的通病。郑州市二七区市政局环管所曾于2008年制成了郑州首张‘导厕图’,但由于发放范围有限,需要政府统一推广。如果能在主干道交叉口制作电子版地图,其中包括醒目的公厕位置最好。”

记者感言:导厕图,体现了城市对市民及外地游客的人文关怀,是城市文明和品位的象征。政府关心群众疾苦,关注城市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重要的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