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大片《孔子》在广州提前试映,记者请来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华学院教授李凭及其弟子梁玲华博士看片,并对该片进行解读。
在《史记》的记载中,子见南子,中间是隔着“帷”的。李凭认为,如今电影将此处理为两人面对面,这点并无不妥,“但问题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未免过于接近了些”。片中南子竟然当面挑逗 孔子,“甩着裙摆在他身边绕圈”,这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直接贬低了孔子的形象。另外,孔子跟南子互相行礼时表现出的显而易见的动情,也让李凭觉得不可思议,“孔子当时接近60岁了,再加上思想境界之高,怎么可能如此轻浮?其实,就算南子那样的人,第一次见面也不至于如此,她对面前的老夫子更多的应该是崇拜,是敬仰。”李凭说:“我理解现在的电影都想搞出点暧昧戏来,但硬加在孔子身上是不合适的,效果其实也不好。”
电影中,周游列国的孔子自称“丧家之犬”。李凭认为,孔子如是自嘲可以,但影片却不应该将其周游列国当真刻画为一场“逃难”。“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他都在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但是,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在观众看来,孔子就是在狼狈地四处逃窜。”李凭认为,这一段的剧情是比较失败的,“失去了高度”。如果后半部分是“逃亡”,那么影片的前半段,在李凭看来就是“杀伐”。孔子用“火龙制敌”的方法平叛,这点尤让李凭不解,“以孔子的思想境界,他应该不会用如此残忍的方法来退敌”。(《羊城晚报》李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