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浉河区上下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该区“十一五”规划五项主要指标已超额完成。本报今日刊发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讯(刘传箱 汤红涛)刚刚过去的2009年,浉河区紧扣“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主题,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业绩:经济目标高位运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规划多项指标在这一年提前实现,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的可喜局面。
对照该区“十一五”规划,4年间,浉河区地区生产总值从65.87亿元跃至126亿元,超规划5亿元,年均增幅17.6%;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预计为20323元,超规划80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为2.77亿元,同比增长22.3%,财政收入增幅、收入质量、税收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超规划0.1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2657元,超规划2217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为5781元,超规划1041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浉河区委、区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的建设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关键环节推进工作开展,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抓改革,银光机械、二纺机公司、航天车辆厂等老牌国企脱胎换骨,生产销售蒸蒸日上;抓招商,同合车轮、华新水泥、华时化工等大块头企业落户浉河区,经济发展层次提升;抓调整,“茶、果、菜”特色农业富民强区,产业发展异彩纷呈,形成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动力。
危中寻机图发展。2009年,浉河区危中求机,统筹城乡发展,招商引资硕果满枝,第17届茶文化节和“5+2”经济合作论坛签约项目23个,签约总额17.4亿元,在大招商活动中引进各类项目30个,总投资47.6亿元。试验区建设亮点频现,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达成林地交易30万亩,协调金融机构贷款5700万元,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民合作总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325家,成立全省第一家县级金融服务大厅,协调贷款3.2亿元。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淮干滩区移民统建房建设基本完工,建成安置房908套;投资1.8亿元的浉河北岸及景观带工程任务圆满完成;完成投资1.1亿元的金牛工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任务,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5亿元。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124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村卫生室全面竣工,农村安全饮水、计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惠及大众。筹措资金2.5亿元,确保全区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火车站区域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验收,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