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大规模产能扩张运动引发了对汽车行业的忧虑:是否又进入了新一轮过剩的恶性循环?解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问题的起点,我们到底有多少产能?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到底有多少,这甚至是一个连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也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目前的产能数量都是各个企业自己宣布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自主品牌的产能更是难以说清楚。本身自主品牌的生产线就是不标准的,很难衡量到底有多少产能。按照两班倒算还是按照三班倒算,一个工厂的产能是不一样的。
公开的数据显示,国内14家主要汽车公司2010年产能接近1800万辆,而这14家汽车公司2010年汽车销量预计为1300万辆左右,产能闲置率将接近30%。而至2013年,各大公司规划产能将变成现实,届时上述14家公司累计产能将达到2300万辆,加上国内其他公司,行业总产能将在2500万辆以上。如果按照行业同比增速20%计算,2013年汽车行业的销量在2000万辆左右,大约会有500万辆的产能剩余,但是前提是车市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来看,合资公司的产能规划比较严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投资收益为标准作为衡量产能扩展的严格指标。而地方政府热衷于上汽车项目自主品牌,不断推出的优惠政策也助推了自主品牌,特别是国有自主品牌不断跑马圈地,扩张产能。
在国内的微车热潮中,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形成和正在建设的生产能力至少700万辆,比如长安将形成180万辆~200万辆产能,五菱现有150万辆产能,至少要建设到200万辆,还有10家建设能力在20万辆~50万辆,总计300万辆左右。而微车这个市场去年的政策拉动效应很大,而政策变动是难以预料的,风险极大。
从根本上来说,产能的多少很难弄清楚,其实也没有必要弄清楚,因为产能是由市场来说了算的。行业主管部门更应该着眼于转变汽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的投资机制,明确投资主体的责任,真正做到产业决策的市场化。(丁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