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秦 旭) “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政府为俺们养老,看病还可以报销一部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提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67岁的罗山县农民袁良田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罗山县把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作为谋求农村跨越发展的根本之策,坚持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统揽工作全局,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罗山县农民“幸福指数”节节高。
该县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三大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为覆盖,以十项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开发式扶贫工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优抚优待制度、商业保险惠农制度)为支柱,以六大保障网络为支撑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灾有所济”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实现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全覆盖。尤其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了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难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该县于2009年5月11日正式启动新农保工作,在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全县289个村完成了60%的参保任务。全县参保农民总数为254666人,参保率达到61.1%,有3万多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时领取了养老保险金。该县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
该县建立起248个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并对全县610名村医进行培训,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南省村卫生室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大大提高了农民看病就医条件。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罗山模式”誉满全市乃至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7%。
该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3.2%,城乡居民信息化程度达到57%。城乡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推动了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县城建成区框架面积为1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