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2009年前三季度,淮滨县完成生产总值51.7亿元,同比增长12.9%,位居全市第二位,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在全市第一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省级卫生县城、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等一项项荣誉标志着淮滨已进入发展最快时期之一。

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锅底”到“十快县”之一,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强县,从灾害频发到和谐发展,短短几年时间,淮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转变因何而来?淮滨经历了哪些嬗变?近日,本报专题组记者与淮滨县委书记李强“面对面”,共同走进了全新的淮滨。

“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是一项惠及‘三农’、着眼城乡的重大战略部署,可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干好这一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大力弘扬‘敢于争先、永不懈怠’的淮滨精神,创新举措,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奋力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新突破。”李强说话时理性中涌动着激情。

一是土地流转转出“四大模式”。马集镇兴发粮油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工厂”方式,形成了“农业工厂”模式;台头乡金农科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社依托金豫南粉业和天恩米业形成了“订单农业”模式;王家岗乡毛庄村成立了猫爪草专业合作社,新里镇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专业合作”模式;固城乡8家民营企业联合,形成了“大户联合”模式。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57.4万亩,其中流转耕地42.5万亩,流转林地7.3万亩,水面6.2万亩,流转其他土地1.4万亩。

二是专业合作组织遍地开花。采取职能部门主导、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培育、致富能人带动、农技人员领办等形式,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97个,成为农民信得过、龙头靠得住、市场离不了的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金融创新取得突破。目前,全县共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3亿元,成立5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1.13亿元,17个乡镇已成立农村资金合作组织22家,共吸纳社会闲散资金5100万元,发放贷款138万元,在试验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造血”和“融血”功能。

四是依托能人战略凝聚优势。淮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外地客商、经济能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支持综合试验区建设。目前,全县已有参与型能人189人,有意投身试验区建设的潜力型能人138人。

五是村卫生室建设扎实推进。淮滨坚持“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一个不能变”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资、以奖代补、村医自愿的办法,计划建设的263个村卫生室已全面竣工,县财政已为100个村卫生室分别配备了1万元的设备。

李强告诉记者,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培育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和抓手。2009年,淮滨县在遭受冬春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实现粮食总产54.5万吨,同比增长2.4%;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4.5%;预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31元,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