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孔子也说,食色,性也。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里,把吃列为第一需求实属哲人;俗谚里也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说法。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培育出中国人见面时有一句口头禅:“你吃了吗?”也培育出中国人一种时尚的吃饭风格:“风风火火混碗粥!”
吃的重要性,对人来说,大体上分为两方面,一是为了生存每天必须吃三顿饭,而且基本上是吃自己的;二是为了风光每天想吃“体面”的饭,而且基本上都是吃别人的。吃自己的,则因自食其力,而精打细算,省吃俭用,默不作声;吃别人的,则因不劳而获,而海吃海喝,铺张浪费,四处炫耀。长此以往,便“培育”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吃自己的人产生一种自卑感,羞于向外人道;吃别人的人产生一种自豪感,“我多伟大!”长此以往,就孕育出一种特殊的“吃”的人群——以吃别人的、尤其是“吃有面子的人”的为荣。
这种人,古已有之。比如,战国时期有一个齐国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这个男人每次外出,一定是酒醉饭饱才回家,并向两个老婆炫耀。大老婆问他吃谁的、和什么人吃的,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酒醉饭饱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如果不够,他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酒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两人为丈夫卑贱的行为在庭院中相对哭泣。而丈夫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可悲呀,连混吃混喝都得不到,只好厚着脸皮向活着的人去乞讨和争抢死人的“阴食”。
看来,吃别人的,尤其是吃“有钱有势”的,在中国是有“优良传统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只不过吃的内容和对象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吃“公家”的和吃“私人”的上面。所谓“公家”,就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而“私人”,则是指个人,即有求于“公家人”的人。谁去吃?当然不是那个齐人之类的,而是有权有势的人;如何吃?其一,是“公家人”之间相互吃请,这叫强势人群的“通吃”。“通吃”的理由很多,考察、检查、指导、学习……吃是不讲理由的,没有理由就是理由。再没有理由时,干脆就来横的。笔者就亲自听到一个部门的领导说:“全国×××是一家,谁不管吃就骂他!”其二,是“公家人”吃“私人”的,即吃有求于人的人。你办事,咱吃;你不办事,咱也得吃,吃你的将来,因为将来还是要办事的,你是绝对不敢拒吃的。尽管吃坏了身体、吃坏了胃,吃坏了风气、吃坏了社会,但咱也得吃。因为“民”以食为天!于是,一年365天,恨不全吃“公家”饭;一餐吃去上千元,不枉来到人世间!于是,见面就说:今天吃谁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