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大力实施‘重点改革行动计划’,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而提出的要求。
[面临的形势]
根据中央和省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将会好于去年,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开始出现,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有所回升。但是,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短期内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日益提高。但是在后危机时代,不确定、不可预料因素和“两难”问题增多,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
从全省看,在去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全省取得了保增长、保态势的重大胜利,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已进入加速实施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位次后移,在中部地区比较滞后,还面临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双重任务,压力日益增大。
从我市看,和全国、全省一样,形势有喜有忧。可喜的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好于年初预期,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生产总值达到950亿元,增长12%以上;粮食总产达114.6亿斤,连续4年超百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8亿元,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全部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300亿元。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跨越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忧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当前投资和消费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政策作用的结果,社会投资的意愿仍然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的集聚支撑能力还不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缓慢,现有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很好发挥,主导产业不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三是财政增收压力加大,保障支出大幅增加,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工业投资增幅下滑,工业经济增长乏力。五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一些县区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支撑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较少。六是改善民生缺乏实力,人民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具体任务]
2010年全市深化改革主要有5项任务: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促进“两转两提”。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公益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基本完成全市行业协会和商会改革工作任务。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62家市属企业、105家县属企业改制步伐,基本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任务;积极推进国企战略重组,扩大与大型央企、外企、民企的战略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推动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培育龙头企业。规范市管企业董事会建设,开展外部董事会试点。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公共财政建设,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深化县级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强化村级组织运转费保障机制;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任务。(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