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辉香

对于读书的自由,有人曾这样给出定义:一个人读书的自由,不在于读了他(她)爱读的书,而在于,可以抗拒读那些自己不愿去读,读不下去的书。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读书是随性的、自我的、自由且无束缚的。

其实,很多人读书都有一个渐进的嬗变过程,从不自由到相对自由。不自由的状态就是,能接触的书很有限,而且是圈定好的。这点在学生身上最为明显,老师和家长告诉他们,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必须读,学生自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最被老师和家长推崇的放心读物,莫过于四大名著了,可就是这四本书,试问又有多少孩子能读得下去呢?我曾和自己读初中的孩子交流过,所谓四大名著并不入他的“法眼”。《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倒是通读了一遍,观后感就是,前者过于琐碎,有些小儿女腔调,至于后者,不过是热闹好玩,类似于侦探小说而已。

这样的看法着实雷人,也让做家长的很无奈。就好比一个厨师辛苦做了一盘红烧肉,待送上桌后,就餐的人却皱起了眉头,厨师仍不知趣,可着劲地鼓吹红烧肉营养如何好,不妨让盘子见底吧。其实读书也一样,没有自由,也就没有真正的读书。

不自由的读书过程毕竟是短暂的,待我们上了大学,走向了社会,忽然发现,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了,这些书甚至包括一些以前无法接触到的,即所谓的“禁书”。这个阶段,我们的读书较之以前空间宽广了、眼界开阔了,按理说,我们应该做到自由地读书了。但实际上,很多人不是这样,只是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

这种相对自由就是,不由自主地受到潜在观念的影响,不自由状态下的阴影不时会跳出来。也就是,习惯于功利性地看待读书,看一本书之前,总会去想,哪些书读起来是有益无害的,哪些书读起来更有价值,而不是在浪费时间。

不得不让人疑问,这还叫读书吗?倒像是在做一项投资,处处算计收益。问题是,这样的算计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我从没有听说,一个人变坏是因为一本书引起的,我倒是时时听说,很多人省下了读所谓无用之书的时间,可这些时间,也没有用来做什么正经之事。

读书应该是自由的,它更多来自于人们心灵的召唤,往通俗一点说,就是你想读书了,那就去读吧。读书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与思索,或者至少满足其一。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后一无所获,那么你倒是可以去想一想,你是否让自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