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翔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把握政策,科学应对,夺取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重大胜利,生产总值达到95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粮食总产达114.6亿斤,连续4年超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8亿元,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全部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300亿元。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尽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好于预期,呈现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极目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出现,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放眼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日益提高,但不确定、不可预料因素问题增多,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长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着眼全省,跨越式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双重任务,压力日益增大;立足信阳,和全国、全省形势一样,喜忧参半。

为此,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必须充分运用各项政策——

继续强化服务企业至上的理念

实施“企业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政策引导、要素保障、融资服务、产销对接、企业帮扶等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市县权限内的相关问题解决率达到100%,使服务企业常态化。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保障煤电油气运协调供应。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支持体系,加快创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30户重点工业企业、20户高成长型企业和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并把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确保今年新增担保机构20家。组织发行集合债券,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查处“四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继续加大投资推动发展的力度

明确投资导向。必须认真研究政策和国家资金投向,围绕“三农”、民生、综合交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高起点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全年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2亿元以上。

完善推进机制。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和部门联动、联审联批制度,建立完善重大项目观摩点评机制,在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方面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各项资金特别是国债项目配套资金,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

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公用事业以及担保机构、村镇银行、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投资领域,集中推出一批项目,面向民间公开招标,确保民间投资增长30%以上。

落实投资计划。实施“四百投资计划”,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工建设100个结构调整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100个产业升级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100个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25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10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四百投资计划”全年要完成投资550亿元以上,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方面,重点实施信钢公司年产100万吨特种钢精品棒材、航天标准件厂高端紧固件、雨润集团息县誉昆公司年加工200万头生猪生产线等100个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10亿元以上;现代农业方面,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实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等60个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6亿元以上。(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