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彬
车子离开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一路南下,奔驰在吴越大地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就很难想象江浙一带的农村是多么富庶。广袤的平原上,那些拔地而起的五六层高的农家小楼或农家别墅,兀立在桑树环绕之中,犹如秦淮河里散落的颗颗明珠,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熠熠生辉。
精明的江浙人聪明能干,家家有作坊,户户有企业,人人是老板。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让我们有幸能够领略吴侬软语的魅力。
踏上杭州的土地,柔媚的江南景象出现在眼前。虽是隆冬时节,但这里依然是江山如画,风轻云也淡。那些密织的河汊,环绕着纤巧而独具风情的楼、桥,氤氲着淡淡香韵,温柔而多情,以水的宁静与温婉,静静地映衬着繁华的世界。
我撩起一捧江南运河的水洗濯双眼,看那古运河上穿梭的轮渡来来往往,遥想当年运送珠宝、丝绸、瓷器,运走吴越厚重历史、送来长三角新纪元的码头,是怎样的如火如荼,一片繁华。
“天天江南,夜夜笙歌”,这梦境,无数次地萦绕在心头。多少岁月,轻描淡写。当我站在西子湖边,拉近了现实与梦境的距离。我在苏堤上留影,在断桥上漫步,欣赏三潭印月的美景,聆听《平湖秋月》的曼妙,抚摸刻有乾隆皇帝的御笔《花港观鱼》的石碑,一种绵绵情怀,碎成了层层涟漪,在丝绸般的水面上温柔地荡漾开来。
这就是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吗?那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浮现出来:《白蛇传》、十八相送、苏小小的故事等等。一曲《白蛇传》,常让我泪湿衣襟。而今,在这里,让我陶醉的是她无与伦比的湖光山色和美轮美奂的有着古典艺术气质的庙宇楼阁。
在“宋城”,我行走在街道上,宋朝的气息迎面扑来,听乡俗俚语,品尝吴越地方特色小吃,还去鬼屋领略了一番聊斋里惊人魂魄的场景,感同身受。
一碟茴香豆,让我想起了孔乙己,那个唯一一个站着喝黄酒的穿长衫的落魄文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社戏》以及他笔下对江南水乡的描述,都让我对江南有种亲切感。当我再给学生讲述这些文章时,也许会更具体,更到位。
江南的美,是小桥流水吴越遗风,是烟波玲珑廊桥古韵;是拙政园的古典,虎丘的秀美,轻盈小扇的闲适,南塘采莲的悠然。虽然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吴越之地有多少兴废往事成了渔樵闲话;然而,江南的花草依旧美丽,江南的冬天仍然迷人,江南的山水依旧青山不改,细水长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身在江南,不必丹青,亦如置身画中。
我用江南的水洗去疲惫,看那一座座古桥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看滚滚江潮,看脉脉水情中的江南书香人文情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不知国学大师在故乡钱塘大潮的呼啸声中是否已悟出了这三种境界?“苏堤春晓”让后人忘不了苏东坡的功绩;平湖秋月冷不了一代代才子踏石的脚印;古镇幽幽,遮不住一颗颗明星闪烁的光芒;小巷深深,藏不住名卿才俊辉映江南的声音。天星划过,一片灵光。他们就是江南水乡浩瀚夜空的璀璨繁星,是江南文化的根。
难忘细腻的江南,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难忘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的江南丝竹乐。虽没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但我醉在那一湖水光潋滟之中。能不忆江南?可惜我不是归人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