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国启 刘家驹)“平桥区的‘小农水’是一个创新!这种模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科学地解决了我省丘陵地区的农业用水问题,是我省发展丘陵水利的一个新突破……”日前,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员黄明在全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现场会上,对该区多年来实施的“小农水”系统工程表示肯定。来自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26个县区水利局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在平桥区举行的现场会。
塘堰坝、小型电灌站等工程因单个投资少、规模小被称为“小农水”。近年来,平桥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通过领导带头挖万方大塘、连片治理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创造出了一套“长藤结瓜”的“小农水”建设模式,连续5年夺得“红旗渠精神杯”,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平桥区委书记张明春介绍说:“水库为根,大塘似瓜,灌渠是藤,塘高渠低,长藤结瓜,滋润庄稼。”
多年来,该区上下以挖建和改造大塘为突破点和着力点,以渠道修建、堰坝整修和其它水利设施建设为辅,坚持每年新建改造1000口大塘的目标不动摇,并将之列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的一项硬性考核指标。该区坚持实行区处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示范塘或1处水利工程制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人承建1个示范塘,进行竞赛评比,建成一批民心工程和效益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整修清淤渠道177公里,整修改造大塘655口,打机井95眼,修复水毁工程642处,整修电灌站 15座,共完成投资1.54亿元。群众把这些万方大塘亲切地叫做“书记大塘”、“区长大塘”、“主任大塘”,“挖大塘,奔小康”在该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同时,修建大塘还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资源,发挥了灌溉、养殖、绿化及休闲等综合效益,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老百姓高兴地说:“一塘水,一塘虾,一塘鹅鸭富一家”。
平桥区加大争资跑项力度,并对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做到握紧拳头、集中发力,仅2008年就有效整合利用各类水利资金达1.27亿元,2009年达1.54亿元。该区还加大了本级财政投入,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同时,不断创新社会多渠道投资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市场化投入原则,利用民办公助、大户独资、集体出资、股份合作等形式,激活了民间资本,成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有益补充,有力解决了投资缺、投工难等问题,形成了农田水利建设不竭的力量源泉。
通过一系列鼓励、激励等措施,平桥区“小农水”建设成绩斐然,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