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进行的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收入取得增长,而储蓄却呈现下降。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总额将从2009年的1.72万亿美元增长到15.94万亿美元,届时,其在全球消费总额中的占比将从2009年的5.2%增长到23.1%,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该调查发现,受访者中处于最下层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增长了50%,而处于最上层10%家庭的收入则增长了255%,至平均每月人民币34000元。在同一时期内,受访者家庭平均储蓄率则从26%下降到12%。
在上年度的调查中,向受访者了解其家庭收入概况,以及在12个领域中的消费行为。该调查在2009年10月和11月间进行,共访问了8个主要城市的2700个家庭样本。
对于本次调查的结果,中国研究部负责人做出了几点总结:
储蓄/投资占中国家庭收入的百分比由2004年的26%下降至2009年的12%。家庭储蓄份额的下降(特别是2008年以后)可能是伴随收入增加的一种自然趋向。目前,减少的储蓄多数被作为住房支出,包括抵押贷款和租金支出,这体现了中国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以及高房价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在过去几年里,房地产所有权结构发生变化,更多人居住在租赁住房及商品住房中,继承性住房及职工分配住房比例下降。在不久的将来,首次购房需求将超越住房升级需求,而首次购房者将成为房地产市场中的主要买家。
尽管汽车价格下降,消费者的汽车购置预算仍然呈逐年上升趋势。汽车保有比由2004年的12%上升至2009年的28%,在五年时间里增长了一倍以上。根据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阶段的经验,中国城镇地区的汽车保有比可能在2015年前后超过50%。调查还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其他高价商品如大型液晶电视和个人手提电脑的兴趣上升。
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信心逐渐上升。进口品牌在某些领域仍然占据优势,如高价商品,奢侈品和技术类产品。而在快速消耗品领域(如食品饮料、家庭和个人护理),本国和外国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消费者服务领域(如电信、网络和旅游),中国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黄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