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大明

树木是大自然润泽造福人类的美好使者。每当人们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就会立即联想到生机勃勃、亭亭玉立、风华正茂等词语;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每一棵树都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每一个树枝都是一份夙愿的寄托;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美好的情愫。信阳之所以能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与我市创建园林城市,打造生态绿色家园密不可分。今日之信阳,城在绿中坐,人在画中行。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良好生态环境都少不了一棵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树木的装扮和衬托。树木不仅优化了我们的环境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城市品位,扮靓了信阳“名片”。

然而,1月13日记者在采访途经浉河东段的安桥两岸时,却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河北是园林工作人员冒着寒风在泥泞的绿化带中用草绳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树木(见左图);而河南却看到绿化带被踩出一条条小路,几棵柳树上纵横交错拴着绳索,上面挂满了各种棉衣被(见右图)。可怜的树木成为周边居民的“晾衣架”。令人叹息。

记者依稀记得几年前见诸报端的一则消息,一群美国游客在游览北京天坛公园时,他们不但为古老华丽的东方建筑感叹,更为那一棵棵参天古树所折服,由衷地感叹道:“再雄伟壮丽的建筑,当今美国都可以复制,而这3000多棵七八百年的古柏却不能‘克隆’,只能望而兴叹。它们承载着许多的故事与传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活标本和见证。”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浉河绿化树上晾晒衣物,看似一件日常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巨大的。可能就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今天践踏一片绿地,明天损毁一棵树木,做了一件又一件诸如此类的小事,对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爱之不足,损之有余,树木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绿色将会一点一点消失。有句歌词:“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计算着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当那一天真的来到时,剩下的只有我们悔恨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