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冯安宁)入冬以来,浉河区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与试验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区共清淤整修渠道21.2公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新建及整修大塘217口,新打机井16眼,新增蓄水能力113.6万立方米,新增旱涝保收田2300余亩,中低产田改造14200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00余亩,新增坡改梯面积6000余亩,累计出动农机具6900台次,投入工日196万个,完成土石方296万立方米,共完成投资6110万元。
该区一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群众办水利。该区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并拿出专项资金,对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完成好的乡镇进行补助和奖励。各乡镇、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进行奖励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资、集资,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本辖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奖励。二是吸收民营企业投资兴水利。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多元投入建水利。按照“谁兴建、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农民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柳林乡对全乡小型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以改制激活民营资金,形成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广大受益群众投入相结合的格局,实现了投入主体、管护主体和受益主体的有机统一。四是采取“4+2”工作法助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该区积极推行“4+2”工作法,让农民自己做主办自己的事,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