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区域形象的灵魂。”近日,潢川县委书记焦豫汝接受记者采访时满怀信心地说,“近年来,我们着力打造文化之魂,文化软实力逐步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就如何夯实文化引领基础,焦豫汝认为,潢川县把文化设施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关键环节来抓。2007年6月,开工建设了占地47亩的县文化会展中心,集会展、演出、放映、娱乐为一体,标志着潢川又一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同时,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已建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农家书院、1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村级文化大院、150个村级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双柳树、江家集、张集3个乡镇18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采取MMDS数字微波传输方式,向偏远村传送40套电视节目。

在凸显地域文化品牌上,焦豫汝说,潢川县在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在文化建设中锻造品牌。一是花卉文化。全县花卉种植面积为30万亩,花卉品种有200多个属类2400多个品种。为了进一步叫响“中国花木之乡”品牌,现正在卜塔集和白店建造万亩花卉博览园,从第三届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河南·潢川金桂文化节,从而提高潢川花卉的知名度,增强花卉文化对花卉产业的助推力。二是根亲文化。为做好“让黄国文化光大潢川”这篇大文章,去年10月30日,省市领导为“古黄国文化陈列馆”的落成仪式揭牌,央视“艺苑风景线”走进潢川,演绎“水城花乡·黄姓之源”主题。三是民俗文化。民间舞蹈《锣鼓闹秧》荣获全国第十届群星舞大赛银奖,民间打击乐《十八番》荣获全国首届农民艺术汇演“银穗杯”奖,《鼓娃闹花乡》节目参加央视少儿频道举办的“和谐中国·全国少儿舞蹈大赛”荣获金奖。四是羽饰文化。张集乡把羽毛工艺加工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形成了15个羽毛加工专业村3600多个羽毛加工专业户,加工人员年人均收入在6500元以上。

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上,焦豫汝说,潢川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了政府、社会、个人大办文化的良好格局。引导农民从“有钱盖新房娶新娘”、“攒钱防老”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出台一系列发展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的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在农村市场开办歌舞厅、KTV厅、音乐茶座等,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2003年,美籍华人吴杰军投资100万美元兴建了科技馆;2006年河南普天公司总经理郝宗辉先期垫资800万元承建潢川文化会展中心;2007年,浩华集团总经理张建新投资200万元建设弋阳广场并安装了影视屏幕。

最后,焦豫汝强调,要创新产业内生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县文化局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县广电局积极探索宣传与经营分离,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户为主体、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文化创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