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时秀敏)息县围绕便民、利民、惠民这个目标,创新“四大机制”,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真正为农民健康撑起保护伞。2009年,全县农民参合率为98%,共有64.2万人次的参合农民得到新农合补偿,累计补偿医药费用8117.1万元。参合农民受益率由2007年的15.45%上升到2009年的52.42%。
创新新农合筹资机制。该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出了滚动筹资、“三定”筹资(定筹资时间、定缴费地点、定缴费标准)、银行代扣筹资等相结合的新农合筹资方式,简化了程序,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群众参保。同时,积极尝试新农合动态筹资增长机制,根据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进行分层筹资,逐步提高补偿水平。
创新新农合补偿机制。息县积极创新新农合补偿办法,将过去的“住院统筹+家庭账户”的补偿模式调整为“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扩大补偿范围,把二期及其以上高血压病、有并发症的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不设起付线;实行门诊统筹补偿制度,把慢性病门诊、大病门诊日常治疗、普通小额门诊列入统筹补偿范围,方便群众日常看病,参合农民门诊就诊率显著提高,受益面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全面启动新农合网络化直报,实现新农合管理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无缝对接。
创新流动人口参合机制。为方便外出务工参合农民及时享受医疗服务,息县先后在外出务工农民比较集中的上海嘉定区、无锡市、惠州市、东莞市、武汉市、郑州市、北京市设立了定点医疗机构,在上海安国医院、无锡安国医院、惠州市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启动了参合患者直接领取补偿工作。截至目前,息县外建农民工定点医院共接诊息县农民工门诊2758人次,住院治疗751人次,其中参合农民工住院治疗406人次,补偿金额171.35万元。上海、广东等地多家媒体先后以“跨省合作医疗方便外出河南农民”、“探索建立城乡医保无缝对接新框架”等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创新新农合监督机制。息县对新农合补偿工作实行三级公示制度,接受广泛监督。县合管办每季度对基金支出和大额补助情况进行公示;各定点医疗单位每月对参合病人补助情况进行公示;行政村对本村获得合作医疗补助的病人进行公示,保证了参合农民的知情权、监管权。定点医疗单位对补助办法、医疗服务及常用药品的价格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县合管办还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在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县合管办醒目处设立了28个举报箱,张贴了警示语。如有举报一经查实,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