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执政为民,老百姓满意了,我们也就放心了!”新县县委书记詹玉锋就民生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掷地有声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民生在詹玉锋心中的分量。

虽已入冬,新县县城的小潢河依然是碧波荡漾,岸边已落叶的柳条随风飞舞,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漫步在美丽的小潢河畔,詹玉锋指着脚下的彩砖说:“民生问题说大也大,说小不小,不管怎么说,都不是空洞的,就像这脚下的路一样,是具体的、细致的。”基于这一认识,新县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日常工作的热点和焦点,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扶着河岸边精美的汉白玉栏杆,遥望虹桥秀丽的身姿,詹玉锋告诉我们,2009年,新县在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中国旅游强县的基础上,投资560万元,将城区49条背街小巷、31条开发小区区间路进行综合整治,受益市民近5万人;投资40万元,对城区所有人行道进行了人性化改造;投资1160万元,新铺城市供水管道19公里、排污管道10公里,管道清污3.3公里;投资81.6万元,加大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力度,栽种绿化树7万多棵,更换亮化电缆3000米,灯具3000多套。

当记者问到新县在坚持城乡联动、整体推进中做了哪些工作时,詹玉锋娓娓道来。他说,为确保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年以来,新县投资3017万元,整修县乡公路、村组公路35公里;投资1880万元,实施了王里河、王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了农村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390万元,完善了新县农村电网;投资980万元,建成户用沼气池2800个,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广播电视,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认真落实“两免一补”、“一费制”,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初中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解决7000多名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就业问题;按照“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变、一个不能差”的要求,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69个;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2.7%;选择陈店乡梅花村、浒湾乡游围孜村、沙窝镇汪冲村和千斤乡代湾村,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出台了《新县村级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全面启动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扎实开展“1+1”扶贫济困助学活动,农村低保覆盖面占农业人口的4.5%;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6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40.31%;新县成立了全市唯一的县级慈善总会——新县慈善总会,目前已发放救助款119.59万元。

俯首民生察冷暖,百姓疾苦挂心间。在詹玉锋看来,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重点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