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一介平民,生活不易!一个篱笆三个帮。无论何时何地,有人帮当然比没人帮好。金钱、地位、权势用爱情做包装,更让人无法抵抗。所以,海藻的选择,除了爱,也有现实意义。或许是职业习惯、惯常思维所致,此乃看完电视剧《蜗居》的第一感受。
的确,住房、收入乃人生之两翼。所谓安居乐业,人之常情,民生所系,莫过于此。同时,笔者也为编导如此刻画表现主人公的虚荣心而扼腕:这个社会,原本就不怎么干净,却要无视肮脏,鄙视干净?原本就不怎么扎实,却要佯装伪善,厌恶踏实?大概“卖”得越时尚,追捧的人愈多?压根就是普通百姓人家,总是要千方百计钻窟窿打洞,不择手段满足虚荣实现理想。谓予不信,让我们瞧瞧主人公的虚荣心——
姐姐海萍,贪恋繁华都市,梦寐以求豪宅,日日琢磨彩票企图一夜暴利,天天辱骂老公无能买房,不读报不看书英文比中学生还差,还总不忘自己是“复旦高材生”,精神空虚到极致。妹妹海藻,似乎柔弱纯洁天真可爱不谙世事,还高举“真爱”之大旗,沦为“二奶”边高潮边花钱边特权,觉得自己特忧伤特努力特明媚特无辜,大言不惭道“我也是要结婚的人,我也是有自己生活的人,你不要污蔑我。”。贪官宋思明有权有钱有文化,就是没有道德底线,却泰然自若义正词严。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爱慕虚荣。尤其是时下人们的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解决后,总想在方方面面都高人一等,但只要是建立在道德与法律之上的虚荣心,则无可非议。否则,就会走向道德的沦丧,罪恶的深渊。的确,金钱,不可以不要;豪宅,不可以不想;宣泄,不可以不撒,关键看是如何要、如何想、如何撒。《蜗居》分明表现了那种扭曲了的自尊心、那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摆明了“我就是XXX,我怕谁?”这一切的一切,祸起虚荣,而且还要有决心?!这难道是《蜗居》传播出的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吗?
殊不知,虚荣心太强的人,总是一味追求表面的、暂时的、虚假的效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欺诈骗取,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仅仅是为了博得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浮夸之风的症结就是普遍存在的虚荣导致对“名”的变态追求,以至于形成不务实的社会风气。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虚荣心不尽相同,而且水火不容,一旦构成互相伤害,极易陷入勾心斗角之中,滋生生活无望的心态,滑进玩物丧志的境地。从这个意义上看,虚荣心就是多半表现为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的不成熟的反社会的行为。
姑妄言之,剧本的立意不够高。扭曲的虚荣心背后必然是扭曲的价值观。如果扭曲的价值观趋于相近相同,就不再是简单的力量,而成为顺水推舟的“真理”,越发让坚持真理的人们茕茕孑立,势单力薄。于是,这种“主流”价值观传播开来的注解符号和深刻印记,会推动更多人精神上的动摇、思想上的迷茫,甚至由于谬误群体的存在与支撑,抑或是引导,而以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了,更用此来坚定自己一丝虚荣的那份决心。难怪有人趋之若鹜并且从中搜寻自身的影子呢。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是可怕的!
舆论引导力,不可比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舆论的引导力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促进我们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家园。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正确与否维系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倘若分不清荣辱,辨不了善恶,识不得美丑,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其结果可想而知。个别人图谋一己之利,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兜售“黄祸”不就自食其果么?
舆论引导,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至于某官员认为《蜗居》“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愚以为,比之某些大编导那袒胸露乳、打情骂俏的画面、镜头,《蜗居》还是要含蓄、文明得多,不必大惊小怪。即便如此,民生问题——住房是其主题。毋庸置疑,《蜗居》为百姓说话,代表百姓声音,足以博得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