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苏良博 吴正宇 梅曙贤)光山县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通过积极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平台,鼓励大担探索,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该县晏河乡帅洼村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全市第一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去年年初成立以来,已投放资金98笔68万元,支持社员大力发展茶叶、板栗、粉条加工、毛发收购等产业,统计资料表明,这些产业比去年同期增长380万元。像帅洼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这样能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县目前已发展到201家,入社社员26130户,带动农户68670户,其中有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市级示范社称号。

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中,该县按照农民的合作需要和市场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新型专业合作体系,覆盖了粮油支柱产业和茶、花、虾、鸭四大特色产业以及农机、羽绒、蔬菜、林业、土地、资金互助等10多个领域。土地信用合作社和农民机械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既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加快了土地流转,成为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该县农村土地“转”起来。合作社广泛采取了“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存入土地或带着土地入股,促进了土地流转。该县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目前共存贷土地6600余亩,农民实现存地收入87万元,合作社实现经济收入5.6万元,转移劳动力480人。江湾土地合作社又与周边4个村的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光山县江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共存贷土地22000亩。

2009年该县流转土地60.02万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快”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领域向流通、加工、品牌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部分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名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区域布局。该县殷棚乡天宝粉条加工专业合作社,通过对红薯进行精加工、深加工,打造了“牢山粉条”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商标,产品供不应求,带动全乡万余名薯农年人均增收680元。产业结构调整“活”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促进了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该县净居寺茶叶专业合作联社,是由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河南蓝天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和农民实行社社联合,强强联合组建的联合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已带动茶农3600户从事茶叶生产、销售,为茶农架起了增收致富的“桥梁”。胡楼茶叶、天赐城花卉、胡围孜大棚蔬菜、兴盛无公害稻米等已初具规模。该县已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依托的“一村一品”、“一乡多品”的产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