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政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与日俱增让我们颇有自豪感。据报载,全球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建立孔子学院的申请,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在学习汉语。我们的文化瑰宝——汉语,已经走出国门,大踏步迈向世界。可是面对当下越来越多让人看得瞠目结舌的汉字和词语组合,一股困惑之情莫名地涌上笔者心头。

前不久,在我市举行的一场展销会上,主办方为了提高展会知名度,用了“最信阳”、“最宜居”作为宣传语。笔者暗自揣测,“最信阳”,该是综合信阳这几年取得的成就;“最宜居”,众所周知,信阳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又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自然是最适合居住的好地方。但细细琢磨,却让笔者觉得有点不妥。从语法的角度讲,“最”作为一个副词,后面该跟形容词或动词,“宜居”如果算是一个形容词的话,“最宜居”尚可说通,但“信阳”作为一个名词,副词后面跟一个名词,不知何意?

或许有些人认为笔者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没事瞎琢磨,其实不然,这种语法的混乱现象已经逐渐侵袭到汉语的“内心”。

汉语中各个汉字、词语的用法早已约定俗成,但在现行环境里,一些很不符合语法逻辑的词语横空出世,给人不伦不类之感,诸如“很男人”、“非常sex”等等。或许社会的多元化要求语言的多元化,原本的那一套归属于语法的字词多少让现代人有些“理屈词穷”,于是,就生造出一批所谓语言的“杂牌军”。不按语法要求随便组合,包括汉字和外文的组合,汉字和符号的组合,以及新造一些生僻字,这些所谓“新潮”词语在坊间流行一段时间后,竟也渐渐成为大众口语,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正规词”了,但究其何意,许多人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行文至此,我倒想起一件“趣事”:一名机关干部王某在酒桌上给朋友们出了一道题,“上为开,下为火,知道读音是什么?上为王下为八,知道什么意思么?两个呆字凑在一起,又如何读?”结果满座之人无不面面相觑。最后,王某发话了:“我那读四年级的儿子就知道什么意思,也知道怎么读。前两天我发现孩子的作业本上有这样的文字,就质问孩子,结果孩子把我嘲笑了,说我这个有研究生学历的父亲竟然不识字。”堂堂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父亲竟然会被孩子作业本上的几个字给难倒?这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其基本功能是传情达意,而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元素,如果我们都满口操着令人懵懂的新词儿,那么汉语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就会使我们的文化瑰宝变味,这就是我担忧的原因。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更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用不规范的“新词”。长此以往,汉语还会令无数外国人为之倾倒吗?前段时间炒得轰轰烈烈的42个汉字的“整形”,已被大多数人所唾弃,其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它有违最基本的语言规则,不会被民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