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930年3月20日,中共鄂豫皖边区代表大会在黄安县箭厂河(今属新县)召开。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大骏主持了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成立鄂豫皖边特委的指示精神,宣布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委员25人。由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何玉琳、工平章、姜镜堂、周纯全、甘元景、徐朋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郭述中任书记。

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南部王家湾召开。来自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工农兵代表200多人,按照大会议程讨论了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等重要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决议。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这次会议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后,在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的坚强领导下,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蓬勃兴起,并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从而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后,迅速在特区最大范围内建立了23个县委,使整个根据地健全了党的组织系统。至1931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员队伍由根据地形成初期的3900多人发展到1.6万多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的确使特区周围几十里都有望风响应之慨”。

扩大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之后的一年内就迅速扩大到西迄京汉铁路,东临淠河,南达黄陂、罗刚北部,北至潢川、固始、霍邱的广大区域,东西长300多里,南北宽约160余里,根据地人口由120万增加到250万。中共中央于1930年10月将鄂豫皖苏区列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

红色首府新集 1931午2月10日,红四军攻克光山南部重镇新集之后,这里就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

壮大革命武装 1931年5月,鄂豫皖红军由一年前的2100余人发展近2万人,并拥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由一年前的近2万人发展到l0万人。

红军第一架飞机的故事 1930年2月,国民党一架双翼军用教练飞机,因燃料耗尽,迫降在大别山西部罗山宜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滩上,罗山赤卫队缴获了这架飞机。徐向前亲自接见了飞行员龙文光,说服他弃暗投明,为红军服务。这架飞机修复后,命名为“列宁号”,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有了第一架飞机。1931年这架飞机曾远飞汉口侦察,使武汉三镇的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马上实行灯火管制;又曾在配合红军攻打黄安城的战斗中,撒传单、投炸弹,威震敌胆……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提供)